我國中東部地區13日繼續陷入嚴重霧霾之中。據監測數據顯示,從東北、華北到中部乃至黃淮、江南地區,都出現大範圍的重度和嚴重空氣污染。事實上,大霧從10日夜便開始籠罩京城,13日上午,北京市氣象台發布北京氣象史上首個霾橙色預警,「預計13日白天北京平原地區將出現能見度小於2000米的霾,空氣污濁。」
珠三角同樣出現PM2.5大範圍超標,據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監測,至12日18時,珠三角62個空氣品質監測站有49個出現PM2.5超標,占全部站點的79%。根據上海市空氣品質實時發布系統提供的數據,截至13日20時,PM2.5的24小時均值濃度為65.7微克/立方米。
對於這類細微到足以鑽進胸肺的污染物,環保部門監測和發布技術的升級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
從2011年年底開始,一些地方霧霾的頻發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民間空氣監測熱受到輿論關注。當時,在環境部門例行通報的空氣品質報告中,PM2.5尚未包括在內。環保部科技標準司負責人曾表示,PM2.5放入強制性污染物監測範圍,是解決灰霾等環境管理的需要。
2012年2月29日,環保部和質檢總局公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下稱《標準》),首次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品質評價標準。根據《標準》增設的PM2.5濃度限值,24小時的平均濃度是75微克/立方米,年平均限值是35微克/立方米。
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辦公室主任蔣大和告訴本報記者,自國內發布PM2.5數據以來,他一直關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日發數據,「發現了一些規律」。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大氣中的PM2.5有22%源於機動車尾氣排放;17%源於煤炭燃燒,如電廠、鍋爐排放;16%源於揚塵。蔣大和說,燃煤的影響堪比汽車尾氣。在南方一些城市,電廠脫硫做得比較好,而且不存在集中供暖問題,而在北方一些省份,煤礦、鋼廠、火電廠比較多,加上冬季供暖,空氣污染就會更加嚴重。
作為《標準》實施的第一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率先開展PM2.5監測。今年1月1日起,這些區域以及各大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等共74個城市開始整點滾動直播當地PM2.5監測數據。以上海為例,空氣品質實時發布系統每個小時都會更新PM2.5的數據。
目前經環保部認定的上海市空氣品質監測點位(國控點)共十個。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向本報記者介紹了數據從監測到發布的過程。在各個監測點,自動監測儀器24小時採樣的數據通過網絡傳輸到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數據平台,在系統提醒糾錯之餘,數據審核人員每天還會定時對數據進行人工審核,經過審核後的數據用於日報數據的生成,並最終用於城市空氣品質的整體評價。
採集的數據通過審核後,生成每個站點以及全市的平均值;根據國家標準,系統最終把監測數據轉化成的空氣品質指數(AQI)發布到各個媒介平台。伏晴艷說:「評價系統非常複雜,每個數據都要重新計算,對應每一種污染物,將濃度值轉化成每一小時的AQI值都對應不同的計算公式。」
將不同污染物的濃度轉換為AQI是為了讓公眾更為直觀地了解空氣品質狀況。作為評估空氣品質狀況的一組數字,中國AQI指數的評價標準跟國際是接軌的,包括優(綠色)、良(黃色)、輕度污染(橙色)、中度污染(紅色)、重度污染(紫色)、嚴重污染(褐紅色)等六種評價類別和表徵顏色。AQI的數值越大、表徵顏色越深,說明空氣污染狀況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