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成了工程機械垃圾場,呼籲立法禁止。」一條微博引發輿論關注。過去幾年,大量的國外二手工程機械產品通過各種途徑湧入中國。對於上述說法,另一種聲音認為這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進口二手機械給國內市場會帶來哪些影響?是否是「洪水猛獸」?
這兩年,國內製造業對引進二手產品「喊打」聲一直不斷。許多業內行家都曾表示反對,甚至有列舉進口二手機「質量參差、危害環境、不利於國內產業水平提升」等五大罪狀。
儘管如此,目前國內二手工程機的買方市場仍規模可觀。以挖掘機為例,2011年國內市場機總銷量約17萬台,其中進口二手機占到了14.25%。
由於市場和標準不規範,二手進口機質量參差不齊,購買全憑買主一雙眼,風險很大。大多數還是污染性比較高的一些機械。一般有漏油的地方,焊補、發動機還有液壓系統的性能,可靠性差一些。市場混亂就是在這一塊。
早在2007年,我國就實施了《進口二手挖掘機驗收規範》,對二手機的使用年限、質量等作出規定,但市場落實力度有限。即便是看好進口二手機的私企老闆王柱也認為,二手機市場管理急需規範。很多東西拉到國內之後沒有正規的流程,在國外應該是沒有經過系統的檢驗就直接裝機,有很多的車就有缺陷才來的,繼續工作的話可能會釀成一些事故。這就是不規範的地方,應該要規範一下,而不是要限制。
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還只發展了20多年,如果不限制二手機進口,國內外行業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國家應該出台政策鼓勵支持國內產品。國外在技術、管理、製造、工藝上都比咱們先進。國內都是高配置,雖然都用國外的發動機、液壓等,但可靠性差。為什麼要限制二手機呢?不支持國內產品,永遠發展不起來。
國內機械行業「限制和嚴控進口二手機」的呼籲,是否合理?市場秩序應如何規範?規範產業秩序,要靠市場自身力量。現在機械行業要做的是:首先進行具體數據的梳理,分析為什麼要進口那麼多二手的機型,是不是(對內)激勵機制出了問題?比如退稅?我們的企業也要反省:是不是因為質量仍然存在差距。現在很多行業都處在轉型過程中,企業處於比較艱難的轉型,不應該呼籲保護,應該呼籲政府對它的正確激勵,建立公平的機制,我們應該相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