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據,目前青島保稅區的37萬噸庫存中,有20萬噸左右是融資膠或者死貨。
所謂死貨,是指那些被高價套牢,再也無法動彈的庫存。有業內人士透露,現在保稅區的死庫存中,最高還有5700美元時入的貨。而這些貨的貨主正是銀行,如今他們要面對這些貨品估值腰斬的痛苦現實。
銀行是如何變成橡膠的貨主的呢?其終極原理和融資銅類似,就是橡膠貿易商們通常會以20%左右的保證金從銀行開到90天的信用證,然後迅速買入橡膠船貨,這時只要價格不是虧得太離譜,貿易商通常會選擇迅速賣出,以套取資金,刨去船貨在途的路程,貿易商至少可獲得80天以上的資金支配權。這時橡膠貿易商通常會有兩種選擇,一是把套出的錢繼續用於囤膠豪賭。二是乾脆拿來放貸吃利差,這樣除掉融資成本,他們仍能獲得高額的利息收益。「兩種用途中,後面一種更受福建、江浙這些南方橡膠貿易公司的歡迎。」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沒等貨到,膠價就發生大跌。這時,如果在90天的大限內,一些貿易商們對於抬價回天乏術,最終就會下決心棄單跑路,把貨扔給銀行,寧可損失一點保證金。這種情況下,銀行就不得已成了貨主。如此一來,融資膠成了貿易商穩賺的買賣,膠價漲時可以大賺,價格一般時也能賺個放貸利差,最壞的情況發生也不過是虧個保證金,反正最後會有銀行來買單。2011年,橡膠圈發生了多起這樣的棄單事故,引發部分風險意識較強的銀行暫停了橡膠貿易融資業務。
其實,在各種大宗商品中,橡膠融資因為貨值低、波動大,且沒有升貼水交易模式,起先並不是最獲資金青睞的品種。然而近一兩年來,很多做融資銅、鋼材和棉花的人,因為嘗過甜頭而大批轉入膠市做融資,連昆明一些大地產商的閒置資金也進入橡膠市場。孫一東稱:「這部分人攪翻了整個市場。融資膠讓船貨價格和保稅區的現貨價格倒掛了100美元,大家仍熱衷於買船貨。」
根據青島一家銀行的客戶經理估算,保稅區目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貿易商在銀行有貿易融資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