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和電話訂票成為今年春運購票的主渠道,傳統的火車票代售點日子過得怎麼樣?
城市代售點生意冷清
1月21日晚,在北京市豐臺區經營一家代售點的郭先生用「慘不忍睹」來形容自己的生意。他告訴記者,「以前淡季每天大概能售出150張票,現在平均下來也就七八十張。」
「網絡、電話預售期20天,我們只有18天,手裡根本沒票,這不公平。」郭先生抱怨說,售票量銳減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收入明顯減少。他給記者算起了細帳:
查看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1-2016年中國火車輪行業當前現狀及未來趨勢發展預測報告》
先說成本。售票機押金10萬元、每年上交管理費4萬元、房租一年4萬元、售票員每月工資2500元、個人每月繳納保險約1650元。再加上上網費,每月成本超過1.2萬元。
再算收入。旅客在代售點購取票時,除票面金額外需另交5元「鐵路客票銷售服務費」,這是代售點的主要收入來源。「扣掉稅費,每售一張票能賺4.7元。如果是取票,每張票要上交1.5元的信息費,而且學生票是不收手續費的。」郭先生翻出售票統計簿指給記者看,「去年11月份總共出票2552張,平均下來每天只有85張。就算按每張票賺4.7 元算,總收入是11994元。」兩下一減,郭先生說,「等於11月基本沒賺錢。」
位於中心城區的代售點經營狀況如何呢?22日上午9點 20分,記者走進宣武門附近的一家代售點,現場沒有一位購票者,售票員陳先生正在看電視。「以前好的時候人多著呢!排隊買票的都排到大街上去了。2011 年春運的時候,從早8點到10點大約能出200張票。今天到現在才出了17張票,而且基本上都是取票。」網絡訂票取票不限時,很多人直接在取票機上取票或進站前在火車站取票,也使代售點的生意愈發慘澹。陳先生無奈地說,「每天如果少於150張票,那就肯定虧本。」
隨後記者又走訪了西城區、豐臺區的多家火車票代售點,基本上都是門前冷清,購票者寥寥無幾。
鄉鎮代售點不減反增
記者從廣鐵集團了解到的情況則比較樂觀。2013年以來,廣鐵新增代售點2505個,管內代售點總數達4301個,增幅140%,首次實現湘粵兩省所有鄉鎮全覆蓋。
在廣州市花都區雅瑤鎮的代售點,準備回耒陽老家過年的謝先生正在排隊買票。「往年都要去7公里外的廣州北站購票,今年能在代售點就近買票,方便多了。」想起以前買票的場景,謝先生仍心有餘悸:「隊伍一直從售票大廳排到站前廣場,連廁所都不敢上。」
記者問為什麼不選擇在網上買票,謝先生說,「我們對上網買票不熟練,到代售點來買,工作人員可以幫著查看多天的票,買到票的機會更大。」該代售點負責人段克容說,「代售點覆蓋了鎮子3萬多人,目前看營業額還不錯。」
據廣鐵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於遍布珠三角各地的上千萬外來工來說,廠區偏遠、時間緊張等原因使他們網絡或電話訂票後很難取票。許多鄉鎮特別是人口密集的農村沒有火車站,當地群眾只有到數十里外甚至上百里的縣市區或火車站去買票取票。為此,廣鐵集團大力實施「代售點下鄉鎮」戰略,讓售票連鎖終端進村駐鄉。今年,超過七成的火車票通過「網絡預訂、代售點取票」的方式發售到旅客手中。
代售點探索新盈利模式
去年11月,郭先生又代理了機票業務,每筆能有3%至5%的提成。通過附加業務來維持經營,是目前北京許多代售點不約而同的選擇。陳先生所在的代售點,則採取了延長營業時間的方式,將原定於早8點半的營業時間提前了半個小時。
對於未來,許多代售點的經營者表示悲觀。「今年很多人還在觀望,如果明年繼續賠錢,很多代售點可能會選擇轉讓或關門。」郭先生坦言,「這也符合市場規律。」
網絡、電話夾擊下的火車票代售點何去何從?有代售點建議,徹底取消5元的手續費,借鑑機票銷售方式,代售點從票額中拿3%左右的佣金。還有人建議,將窗口預售期與網絡、電話同步,或者乾脆取消代售點,普及自助取票機。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認為,代售點的經營困境,在春運期間得以凸顯。從發展趨勢來看,代售點業務簡單,可替代性強。但是對於不懂上網、沒有設備、技術上處於劣勢的群體來說,代售點的存在仍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