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的營養成份很高,牛奶是人體鈣的最佳來源,而且鈣磷比例非常適當,利於鈣的吸收。2013年至2014年,國內原奶價格經歷了過山車式的下滑。農業部數據顯示,2014年最後兩周內,全國主要生鮮乳產區的平均價格為每公斤3.81元,較年初下跌9%,創下14個月來的最低位。
大半年來原奶價格連跌,使得國內奶業元氣大傷。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因為收奶糾紛,河北、山東等地發生奶農殺牛倒奶,甚至以奶餵豬事件。
農業部網站昨日(1月8日)信息顯示,農業部7日下發緊急通知,指出奶農「賣奶難」的原因在於「近期一些乳品加工企業停收限收生鮮乳」,要求各地組織加工企業保證生鮮乳收購、加大奶業政策扶持。農業部督導組也已奔赴河北、山東和山西等地。
記者注意到,在農業部發布緊急通知的同時,已有地方奶業協會聯繫乳品企業和奶農,對奶價等進行協商。根據上海奶業信息網昨日的消息,在上海奶業協會的協調下,奶農代表和光明乳業奶源部就2015年上半年的生鮮乳基礎價達成協議。
乳業「牛」、「奶」分離
據農業部監測數據顯示,自2011年開始,國內北方主產區生鮮乳價格總體進入上漲區間。2011年1月第一周,北方10省份主產區生鮮乳平均價格約為3.16元/公斤;2012年1月,主產區生鮮乳均價為3.28元/公斤;2013年1月為3.40元/公斤,2014年2月均價最高漲到4.27元/公斤。但此後價格直轉而下,到2014年最後一天平均價格3.75元/公斤,較前一周下降0.5%,同比下降9.9%。
在上海牛奶集團副總經理唐新仁看來,生鮮乳產業發生的問題在於「牛」與「奶」的分離和脫節。
「在中國的牛奶生產經營體制中,牛與奶的生產是分離的——奶農養牛,牛奶加工廠多數隻收奶而不養牛,牛奶的生產與加工被分割成兩個利益群體。而在國外,多是奶農發起組織牛奶的加工廠。」唐新仁告訴記者。
牛奶市場分析顯示,牛奶業與奶牛業在產業鏈條上各據一端,這導致占據市場優勢的牛奶業比奶牛業更有話語權。
此前在農業部舉辦的乳業聯合聯盟聯營會議上,一位乳業人士這樣描述生產者的煩惱:「牛奶生產者最近幾年可以說是波瀾起伏,有時生不如死,經常遇到收購方聯手打壓奶價的事情,他們通過設置嚴苛的收購門檻劃定牛奶價格級別,明里提級暗裡壓價,手段種種。我們牛奶產得多了,刀就立刻向我們割來。」
實際上,在奶農苦苦支撐的2014年,卻是多家乳業巨頭的風光之年。這一年裡,他們先後宣布要進軍海外、投資海外牧場、尋求海外奶源。這是奶農艱辛與乳企風光並存的一年。
還原奶大行其道
在原奶價格連續下跌的情況下,不少地區的奶農嚴重虧損。上海市奶業網信息顯示,自2014年12月以來,華北、山東地區的奶農不斷反映,近期在收購生鮮乳時,有企業不履行合同,隨意壓價,限收生鮮乳。奶農只好將剩餘的生鮮乳以遠低於成本的價格尋找出路甚至倒奶、殺牛。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目前行業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即去年很多地方都在爭奪奶源,但後來卻出現了殺牛倒奶。牛減少的同時奶價卻還在下降,原因是國內很多大企業減少使用國產原奶。
乳業專家宋亮則表示,原奶價格一路走低,背後是國際市場供應增加。國內乳品企業大量使用進口奶還原生產,產品結構問題導致國內原奶價格大幅下降。
「必須承認,紐西蘭、澳大利亞這些地方的生鮮乳生產的確是成本更低、品質更優。但是海外運來的乳品,多以奶粉形式進入。」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超高溫滅菌乳,也就是市面常見的利樂包裝乳,多以奶粉還原而成,從營養留存程度來說,還原奶的這種加工方式不如巴氏奶。但是由於其常溫可保存、易運輸,在過去十餘年間超高溫滅菌乳已經占領了市場高地。而巴氏奶的原料則是生鮮乳,在巴氏奶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國內奶農生產的生鮮乳成本不占優勢,自然會被市場淘汰」。
「當前市場和消費者對『還原奶』和『巴氏奶』的認識還不充分,乳品廠不收我們產的牛奶,還可以使用進口乳粉生產還原奶,照樣擠占傳統奶市場,而且這種生產方式的成本極為低廉。」上述乳業人士表示。
福建長富乳業總經理蔡永輝認為,中國乳品的產品結構對養牛人的傷害非常大。由於很多乳品廠的產品結構以還原奶為主,當奶粉價格下降時,乳品廠肯定不會用鮮奶,此時第一個被捨棄的就是養牛人。
農業部加大救助扶持力度
農業部數據顯示,2014年1~11月,我國奶粉進口100.2萬噸,同比增34.8%。洋奶來勢洶洶,更壓縮了國內奶農的生存空間。
在此背景下,農業部昨日(1月8日)下發《關於協調處理賣奶難穩定奶業生產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千方百計組織協調加工企業保證生鮮乳收購。密切監測生鮮乳銷售形勢,通過各種形勢督促乳品企業履行收購合同。切實加大奶業政策扶持和生產救助力度,抓緊落實奶農良種補貼、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等已有的扶持政策,保護奶農養殖積極性。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出台奶粉收儲補貼、救助奶農補貼、信貸金融支持等方法,採取多種形式幫助奶農渡過難關,切實把損失降到最低。
通知還要求各地密切關注生鮮奶生產、收購情況,實行奶業生產周報制度。近期,農業部已派出督導組,赴河北、山東、山西等奶業主產省檢查指導解決「賣奶難」問題。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已經不是行政命令指揮市場的時代了,所以部里通知只能是建議的形式,生鮮乳到底走向何方,終歸是市場決定的」。
光明乳業與奶農達成協議
地方上,已經有奶農和乳品企業開始了價格協商對話。根據上海奶業信息網的消息,上海奶農代表和光明乳業奶源部,在上海奶業行業協會搭建的《生鮮乳價格協商機制》平台上,進行了四次協商對話。
「上海奶農充分考慮到光明乳業面臨的困難和市場壓力,也幾次作出了讓步與犧牲,上海的奶農願同光明乳業同舟共濟渡過2015年的『寒冬』。」上海市奶業協會方面表示。
一份名為《關於2015年上半年生鮮乳收購價格的通知》文件顯示,按照上海市生鮮乳價格協商機制的規定,經由市奶農代表與乳品企業的多次協商,鑑於當年全國生鮮乳價格形勢,雙方都作出讓步,生鮮乳收購基礎價格為4.07元/千克。結算時間自2015年1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記者注意到,上海市的這個基礎價比目前北方市場的價格稍高一些。此外,光明乳業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牧場分級獎勵規則,成乳牛規模或年生鮮乳交售量分為四個等級進行分級獎勵政策,規模越大的牧場獎勵越多:A等級的「501頭以上或4000噸以上」,每公斤獎勵0.12元,而D等級的100頭以下或800噸以下,每公斤獎勵0.03元。
王丁棉告訴記者,光明乳業也作出了一定的犧牲和讓步。「目前這個價格,對光明來講,比用進口的奶粉還原貴一些。」王丁棉說,「傳統上,上海市會制定一個統一價,其他省市可能不會大面積效仿。但是農業部出緊急通知之後,各地的動作可能會加緊一些。」
在業內人士看來,光明乳業的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利於穩定奶源。去年光明食品集團總裁曹樹民向媒體透露,光明乳業對奶源需求較大,目前光明乳業奶源主要由自建牧場以及上海牛奶集團供應,然而,兩家提供的所有原奶只占光明乳業需求量的三成,還有七成的缺口需要到市場上去採購奶源。
近年來,光明乳業也在發力自建奶源,並引入了戰略投資者。去年光明集團宣布將投資62億元擴建奶源,擴建成的奶源將主要供應光明乳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