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手機終端 資訊詳情
索尼再傳退出電視領域 中國企業危機中迎曙光
 索尼 2015-01-01 09:41:22

  索尼總裁平井一夫日前表示,將有可能退出競爭白熱化的電視市場。隨著東芝、松下、夏普等日系彩電巨頭先後宣布或出售或關閉海外工廠,一個近3600萬台的市場真空留給了中韓等彩電企業。但在短時利好的情況下,中韓企業也各有各的難處,國內彩電的競爭也正步入沒有真正王者的真空期。

日系彩電退出中國市場

  索尼再傳退出電視領域

  儘管索尼多次被傳出退出電視市場,但都進行了否認。但平井一夫日前在被問及電視和手機業務的情況時,他則回答 「不排除考慮退出」。這是迄今為止索尼對可能出售電視和手機部門或者為這些部門尋找合作夥伴的最清楚說明。

  索尼的表態意味著,日系家電在電視方面的敗退正成為定局。不久前,松下剛剛關閉了中國的工廠;因電視部門業績惡化,夏普正考慮整頓海外電視生產體制,計劃出售或關閉海外電視工廠;東芝也宣布將結束海外電視的研發、銷售業務,計劃於今年3月將北美電視品牌TOSHIBA提供給中國台灣仁寶使用。加之以前的日立、先鋒、三洋的退出,日本電視幾大品牌幾乎全軍覆沒。

  家電分析師梁振鵬表示,日本電視企業集體敗退的主要原因有幾方面:一是日本整體經濟環境影響;二是創新能力缺乏時效性;三是中國企業的快速崛起。隨著日本企業的沒落,對於中國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新的機會。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14年東芝電視全球銷售大約720萬台,夏普有800萬台左右,松下有850萬台,索尼有1200萬台,這幾大日系電視廠家的退出將會在全球電視市場讓出近3600萬台的市場容量。

  中國企業危機中迎曙光

  儘管巨大的市場空間凸顯,但中韓彩電企業的機會似乎並沒有那麼明朗。近日,LG連續兩個季度淨利潤下滑,其中彩電押寶OLED被認為是其中最大的敗筆。而國內企業在網際網路電視的「逼宮」和市場飽和情況下,也舉步維艱。

  國內某知名彩電企業北京公司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今年彩電企業的銷售壓力非常大,業績考核都是按天計算,大年初四他還跑到京城的家電賣場考察了電視的銷售情況。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儘管中國電視市場龐大,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市場占有率已經很高。一二級市場從CRT到液晶平板的更新換代已經完成,三四級城鄉市場占有率也已經很高。未來再想在這些市場有大的增量突破,幾乎不可能完成。這樣未來中國電視品牌將不得不和日系品牌一樣,轉戰國際市場。

  此外生產成本的增加也讓電視企業苦不堪言。據資料顯示,北京市1994年最低工資標準是240元,2014年最低工資標準漲到1560元,20年漲了5倍多。但電視的價格卻沒有大的上漲,反而一路下跌,電視售價與人力成本的不匹配增長,大大壓縮了電視行業的利潤。

  市場全面復甦尚需時日

  據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15年春節促銷期間(2月2日-22日)彩電市場零售規模達129.3億元,同比下降3.4%。可見彩電行業的寒冬並沒有過去。

  近年來,隨著樂視、小米等新貴紛紛涉足電視領域,一場彩電企業向網際網路化轉型的大潮逆襲而來。同時,傳統彩電企業紛紛步入利潤高昂的高端市場,紛紛推出量子點電視、百英寸投影電視等萬元以上高端產品,來彌補利潤日益壓縮的中低端市場。更多中國國產彩電行業市場信息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2018中國國產彩電行業市場調查報告

  梁振鵬表示,目前國內彩電市場需求正趨於飽和,產業也開始步入深度調整期,越來越多的彩電企業開始尋求轉型。不過,要在國內外市場上爭取高端地位,並不是一味地提高價格或盲目炒作,要增強品牌的創新能力,用技術進步催生更多符合用戶需求的電視產品。

  日系家電的退出,讓競爭日益激烈的彩電市場也正醞釀著新的洗牌,但真正的市場王者卻並沒有出現。去年的數據顯示,在國內彩電市場,海信、創維、TCL屬於領跑者,但差距並不大。而樂視、小米等企業也正醞釀著在今年拓展電視產品線,進行新一輪的圈地。

  「目前彩電市場正處於一種膠著狀態,但這種真空期不會持續太久。」中怡康品牌中心總經理左延鵲表示。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索尼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