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預裝軟體」一般指手機出廠自帶、或第三方刷機渠道預裝到消費者手機當中、且消費者無法自行刪除的應用或軟體。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蓬勃發展,智慧型手機預裝的內置軟體已經漸漸成為用戶體驗的最大威脅。
根據央視最新的報導顯示,智慧型手機中預裝的內置軟體占用大量手機內存,影響運行速度,偷跑手機流量。特別是一些刷機渠道,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在用戶手機中預裝了大量軟體,這些軟體用戶不想用、刪不掉,甚至有可能引發用戶手機變成「肉雞」,給手機用戶的資費和隱私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手機預裝軟體問題再次引發關注。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將手機廠商三星和歐珀告上法庭,稱其存在手機預裝應用軟體安裝情況不告知、無法卸載等損害消費者權益問題。相關行業資訊可查詢《中國智慧型手機軟體行業市場調查報告》。
網民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需要出台更具強制力和執行力的政策法規,進一步提高違規成本。
「預裝的應用數量多,既會占用存儲空間,也會占用內存,導致手機運行緩慢。很多預裝軟體會自動聯網,在用戶不知道的情況下耗費流量。此外,很多應用都隱藏著惡意程序,導致遠程控制手機、竊取用戶隱私等。」網民「靖程」指出。
網民「畢曉哲」指出,手機預裝軟體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因為不能卸載,就相當於是一種強制,而這一「不能卸載」的強制之後,意味著對消費者手機內存和使用空間的「侵占」。
網民「鄧海建」表示,手機預裝軟體分為多種,有系統自帶的,有運營商預裝的。強制要求所有預裝軟體都能刪除不切實際。眼下最要緊的是界定清楚預裝軟體的性質,據此向廠家維權。有了具體而微的標準,只要是手機流氓軟體,就該痛打到底,而不在於其是否來自「預裝」。
有網民指出,為規範市場行為,相關主管部門應儘早完善與細化相關法律,為手機應用軟體預裝制定可依據的統一標準。此外,還應加大違法違規懲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在網民「陳科峰」看來,秉承法治思維,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破解手機強制預裝軟體過多的弊端,不失為有益的探索。除此而外,監管部門有必要迅速強硬起來,從嚴把關,從政策上、相關檢測及審批環節上「收緊」。
從誠實信用的原則出發,手機廠商強制預裝軟體的行為肯定是不合理的,希望廣大手機廠商從品牌角度出發自律規範:控制預裝軟體數量,把關預裝軟體質量,切實從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出發,對手機預裝的軟體進行功能、使用、設置說明,讓消費者真正明白自己在用什麼。消費者既然花錢購買了手機,就有權決定除了系統必須之外的東西,自己的手機上有什麼、沒有什麼。
雖然我國法律對與手機廠商預裝軟體行為並沒有明文規範,手機廠商該不該搞強制預裝、什麼軟體可以預裝等問題完全由手機廠商說了算,消費者沒有任何主動權。但早在2012年6月,工信部就已下發通知,明確要求「手機生產企業不得安裝未向用戶明示並經用戶同意,擅自調用終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費、費用損失、信息泄露的軟體」。但在灰色利益面前,這一要求並未得到貫徹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