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競爭越來越明顯,那麼,農業的發展前景如何呢?下文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農業的發展前景分析:
國內農產品成本抬升過快
這個問題這兩年開始顯現,比如去年國內蘋果價格飆升,幾乎和進口沒區別,這時進口貨就更好走。貿易商傾向拿進口貨。
我覺得國內農產品價格增高是趨勢,人員素質提高表示人工貴,新技術增加,然後都往「高精」產品發展。進口產品則越來越開放,價格差異會越來越低。
中國人口味偏好
這裡主要指有一定消費能力、一二級城市消費者,他們選國外產品主要是因為「安全」和「口感」。就水果,不同區域人偏好不同,南方看是不是「甜」;北方則看是不是「大」,像車厘子、橙子和蘋果等都這樣。
另外,中國人有送進口水果作為高端禮物的習慣,對進口水果「外觀」完美性特別重視,以至於澳洲出口裡,中國是要求相對最高國家,其它國家對果皮有點瑕疵都比較能接受。肉類角度,中國人看高端牛羊肉主要看:這些肉的肉質是不是細膩多汁,無膻味。
傳統澳品出口產業鏈
供貨方主要是:澳洲農場+包裝廠/牧場+屠宰廠,合作方式以「包產」為主,先期交易下來如果發現品質穩定,我們就會提包產,這種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在整個季節控制持續最低成本。
物流海關 2B 端(到港)其實不是運營難點,每個品類都已有成熟機制,只要交給有經驗的第三方物流海關公司,可以標準化,且幾乎沒風險。
澳品出口難是難在:貨源上游的談判。海外生產方非常保守,不願意變,不管是合作方還是生產方式都這樣,這就需要圈內人介紹,生產方一般只和當地人合作出口。不過,現在有些較大規模的生產方能更好了解中國市場需要,更前瞻,為滿足中國客戶要求,它會願做改變。
但他們往往胃口也更大,希望「高價」進入,容易把中國市場想簡單,以為需求在,總要拿貨,但實際上隨中國進口市場開放,有太多「同質化」產品可以從其它國家用更低成本拿到。這點,澳洲生產方正在慢慢體會。
上游溝通方面可能又是問題:要讓澳洲農民為市場需求,去改變原有幾十年生產方式不容易,所以雙方經常會在「質量理解」和「包裝理解」上存在差異。更多農業行業最新相關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農業實驗設備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
中國下遊客戶則類別很多,一、二批市場貿易商、商超、社區店、大型電商等,都可能是我們客戶。總而言之,這是一個上游拿貨難、下遊客戶容易的 Model,因為市場需求在,然後許多機構都喜歡衝到海外直接訂貨,拋棄原批發市場,但來海外找到合適生產方,又信息不透明,很難。所以這是一個痛點。
傳統營業額和利潤情況
傳統出口貿易額,在幾百萬澳幣到中型幾千萬澳幣都可以發展,利潤一般在 10-20% 之間。
這裡有受限於現金流和品控管理,到後期,還需要大量收地做種植或飼養。不過有收入,也是我們啟動新跨境農業項目希望拿的 Seed 輪資金不多的原因之一。
傳統模式中發現的機會
我們原做「包產」過程中,就是作為澳洲農場和包裝廠出口部門,負責出口他們所有產品到亞洲,並協調客戶需求和後續糾紛。但這些,都是傳統線下貿易,很難複製。
所以如果有一個成熟機制,可以提供國內下遊客戶,讓他們可以透明順利從海外生產方拿貨,我覺得會是比較好方向。實際上這幾年,我也在慢慢思考:好像進出口供應鏈,還沒哪家公司真正進行過「端」對「端」整合。俗套拿阿里巴巴說,他們是最早 B2B 模型,但他們第一個 B,只是國內進口貿易商,並沒做到海外源頭。且大多數撮合,需線下完成。
再看我們自己,已經積累海外供應商管理和深度合作經驗。如何讓下遊客戶,全面透明,直接從生產商訂貨是我們初衷。這樣,兩端利益都最大化:生產方,可用相對高收入直接賣給海外下游;下游,則可以用更低成本,直接從生產端進口。
我覺得這裡創新在:第一,直接整合源頭供應商,提供透明訂購渠道,給到中國貿易商;第二,所有供應鏈環節,網上都可追溯;第三,B 端銷售管理大數據,後期可以匹配國內的生產基地;第四,通過一級最小訂單和次級拆分,使進口貿易商可以用更小的量和成本海外直采,這樣貿易形式就更為自由多變。成本優化,主要是去除以往層層中間商如出口商,和談判溝通成本。
不與To C 跨境生鮮平台存在競爭
剛才有人問,淘寶上活法國生蚝是怎麼回事?走私的還是假的?實際上目前國內 To C 商戶,基本都是國內批發商拿貨,天貓里的貿易商,很多也不是一級進口。
現在鮮有做跨境 b2c 平台是真正跨境,都是從國內批發商拿的國外貨,比如「天天果園」,只有部分重點單品,是海外直采,他們已經算在業內消耗能力大的。
所以 2c 商戶是我們客戶,而且可能合起來成為我們客戶,因為生鮮品類進口有檢驗檢疫要求,這個要求,也牽制進出口的最小量。大多數電商無法消耗海運類整櫃生鮮品,舉例說,一個 40 尺貨櫃櫃,就要有 23 噸左右貨物。
我們對此設計了不同品類買方拆分,和產地集合下單方式,二、三級貿易商可以以 3/1 量,直接從生產方採購,我們設計的量,是一般中小 B 端可以消耗的量。
至於亞馬遜投資的美味七七、京東投資的天天果園,阿里投資的易果網,我不方便分析太多,因為都曾經或是正緊密聯繫的客戶。我覺得現在生鮮 To C 的痛點是供應鏈基礎建設,天天果園在冷鏈物流方面投入就很多,和京東風格挺一致,需要給贊。
但不管哪家電商,都必須有些爆品靠低價去沖市場,當「補貼」成為吸引流量關鍵,商業模式就扭曲了。一家作戰,其它家就必須跟進,我覺得現在正是大浪淘沙的時間點,誰能熬過這幾年資本市場過熱和過冷的分別洗禮,仍能生存,並能有 2.0、3.0 故事去不斷疊加,才能往下走。
新模式海外對標公司?
其實只有對標國內 B2B 的阿里,每日優鮮的「搶鮮購」等,不過我們的 B 是海外生產方;還有國外 Syscom 線下供應鏈公司等,也是對標,部分對標。我們模式後期 B 端,也會開放給國內生產端。
是否有已開發國家農場經驗或技術可借鑑?
中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技術,但有幾方面需要時間:第一,從業人員素質;第二,包裝方式統一標準化等。
我現在看到的農場,很多傳統包裝方式都沒統一標準,比如分級標、包裝(包裝箱大小、包裝的重量)等,海外往往一個產品都有統一分級體系和包裝,所以價格行業內也比較穩定,銷售上對物流業更好把控。
另外美國從業人員相對成熟,能進行自動化布局和管理,同時設備需要資金投入,還有海外的「地」,一般是家族或企業永久擁有,澳大利亞很多農場都有四五代傳承,他們是不斷進步疊加才發展到今天,已開發國家每個行業和階級都已經相對穩定定型,新農人其實很少,農場國內近幾年才開始慢慢快速發展。
日本有很多模式也很先進,我也在學習中,但日本農產品很標準化,地方也小,最主要是他們農場基本是精品種植,規模都不大。太小農場導致進口成本過高。中國區域則跨度大,供應鏈長是個問題。其實還看各家購買意願,目前主要還是價格導向。
假如用 Uber 模式最終用大數據連結到各農戶?
先說明一點,我對於國內農業見解不一定全面,僅供參考。據我了解,國內種子銷售商是通過省級,到縣級,到村鎮這樣一級級代理下去,讓農戶生產新品種,往往需要先投入農資給農戶,收割時也最好派團隊自己收割,這樣就算「包產」。所以歸根結底,這是一個銷售問題,農民很現實,只要補貼到位,就願意干。
關於銷售,其實和我們商戶有部分重疊,但又不一樣。我們主要針對細分市場批發市場一二級貿易商(比如肉、水果、海鮮都有細分批發市場客戶)和大型商超和電商。進出口貨源相對緊俏,付款、物流和交付都有一定行規,我們一般只做買斷。
談判經驗,我個人覺得全靠銷售技巧。你需要了解客戶需求。你產品是否能擴充買方品類?有什麼賣點?其它能給到對方什麼(價格優勢?品牌優勢?)
去澳大利亞找果源建議?
如果是做果汁,建議可以在中國採購。澳洲整體種植和人力成本過高,不知對果汁成本結構是否合適,往往出口中國要求都是最好的一級品。
如果要從海外進口,南非橙可能是不錯選擇。近幾年南非橙品質上升,價格也相對澳洲便宜。但水分和口感可能不及澳洲橙。
另外,廣州江南市場和上海輝展市場都是進口水果國內一級批發市場,可以用相對便宜價格,拿到果皮有瑕疵的進口貨源。
水果澳洲大批量採購問題?
海外水果大批量採購,主要通過出口商和包裝廠。沒有包裝廠的種植商,無法直接出口。
種植商在採摘後,會向他們周圍包裝廠送貨。當然多數情況下,包裝廠自己也會有部分種植區。送到包裝廠後,包裝廠會根據國內市場、超市訂單和海外不同國家訂單包裝要求,進行排期和分級包裝。根據不同客戶時間表,安排後續檢驗和物流流程。
澳洲引進高附加值養殖或畜牧類建議?
這是一個大話題,我們本質是貿易商,不能提供太深入農業知識,但引入新品種,肯定是因為看到市場,通過本土化種植降低成本,擴大銷售。
那麼首先是有渠道,看到市場,明確品種定位。然後對該品種種植環境做深入調研,土壤,氣溫,水分,光照等等。需要專業人給你們建議。
我想強調的是,渠道優先。我有兩個朋友大規模在國內種植東南亞產區水果,但銷售渠道沒有建立。那就是在堵市場。當然有資本燒,兩邊環節可以同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