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生活日用品 資訊詳情
中醫拔罐普遍存在三大認識誤區
 拔罐 2016-01-01 14:03:44

  近年來隨著拔罐文化的傳播越來越來的人選擇拔罐來進行放鬆身體和排毒調理。拔罐是通過利用酒精在罐內瞬間燃燒,將罐內的空氣燃盡,使罐內形成負壓狀態,從而可以吸附在體表,通常是肌肉豐厚的部位。拔罐過程可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促進運動疲勞恢復,甚至治療軟組織損傷。

拔罐

  拔罐療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時下人們對中醫拔罐普遍存在以下三大認識誤區。   

       ——是否所有人都適合拔罐?不是!臨床上有出血傾向疾病、浮腫、皮膚破損潰爛等的患者不適合拔罐,過於消瘦的朋友恐怕也沒有福分享受拔罐,因為肌肉過薄會導致罐體無法吸附。另外,大血管分布處及疤痕處等部位也不適合拔罐。   ——拔罐是時間越長越好?不是!有些患者拔罐的地方起了很多水泡,他們竟然說這是拔出了「濕邪」,好像還很享受。其實這種認識是個誤區,這實際上是拔罐時間過長所造成的表皮與真皮分離,並不值得提倡,尤其是夏季,一旦水泡破潰,則很容易造成感染。   ——拔罐有紫印就好?這也是認識誤區。拔罐的紫印是這樣出現的:拔罐時的負壓吸引會導致血液灌注量快速增加,導致該區域的血管迅速被動擴張,這種擴張的血管多是細小的毛細血管,年紀比較大的人或缺少運動的人,體表毛細血管的脆性有可能增加了。這樣,當血液快速灌注進來時,會造成一部分毛細血管破裂,從而導致皮下出血,這就是紫印形成的真相。因此有沒有紫印應該順其自然,出現了也沒關係,但不必追求一定要出現紫印。這種印記一般一周左右會自動消退。

  此外,拔罐時室內須注意保持溫暖,以免受涼感冒,並囑咐患者不要移動體位,以免罐體脫落。同時,拔罐時還要隨時觀察患者情況,如遇疼痛或不適,應立即調整負壓或起罐重新吸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則應儘量去醫院尋求專業人士幫助,以便既安全又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拔罐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