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在事業規劃、財政投入、公共資源配置上優先保障民族教育,民族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發展水平邁上新台階,少數民族受教育規模程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了解到,目前,內蒙古全區有民族中小學校520所,在校學生35.49萬人,分別占全區中小學校總數和在校學生總數的17.51%、14.15%。其中實行雙語教學的民族中小學校465所,在校學生21.93萬人。全區57所普通高校中,有24所開設了104個雙語授課專業和少數民族預科班,在讀學生4.06萬人,占全區在校大學生總數的9.65%。
為了進一步推進民族教育,2016年11月1日內蒙古正式頒布實施《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為促進民族教育科學發展進一步提供了法制保障;全面啟動「蒙漢雙語授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理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從夯實基礎開始抓起;啟動實施「民族學校和民族語言授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共安排40個民族中小學標準化建設項目,投入資金4.3億元。
內蒙古積極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通過教育扶貧,培養能致富的人。
在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民族綜合高中,40歲的薩仁通嘎拉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已學會縫製蒙古族5個不同部落的傳統服飾。她說:「這幾年,蒙古族傳統服飾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製作一件做工精美的皮毛蒙古袍可以賣七八千元,一個月能賺上萬元。職業培訓讓牧民們有了一技之長,不放牧的季節也能賺錢。」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副院長楊富有說,每年學校完成行業企業崗位技能培訓,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各類社會培訓達3萬餘人次。除了為牧民提供農牧機械維修等技能培訓,還為牧區醫務人員開展「蒙醫五療術」專題培訓。
為了讓偏遠貧困旗縣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內蒙古建成「同頻互動課堂」系統。截至2016年底,全區已有92個旗縣區建成,占全區旗縣區總數的90%,57個貧困旗縣實現「同頻互動」課堂全覆蓋,各級教研部門和中小學生依託「同頻互動課堂」系統常態化開展網絡在線互動教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