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各地演出市場上交響音樂會、舞劇、藝術展覽、相聲等多種多樣的演出「大禮包」紛至沓來,陪伴民眾慶祝新年。隨著接踵而至的春節長假與寒假,預計這一波演出的熱度仍將持續擴散。
以北京市場為例,元旦期間首都各類演出精品薈萃,全市86家專業演出場館共舉辦119台、270場文藝演出,觀眾約為14.60萬人,票房收入約2903.17萬元。其中比較活躍的演出有話劇、家庭親子兒童劇和迎新年系列音樂會等。
2016-2021年中國演出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顯示:值得關注的是,在演藝市場不斷細化的基礎上,年輕觀眾與家庭親子群體正成為演出產品消費的主力,加劇了演出市場的發展與轉型。
年輕群體成消費主力
從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演出行業協會獲悉,2016年北京市演出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票房收入突破17億元,比2015年增長10.7%。數據統計顯示,年輕觀眾逐漸成為消費主力,話劇、演唱會、音樂會等受年輕人歡迎的演出類型觀眾規模不斷擴大。
其中,演唱會票房貢獻最大,達5.93億元,增幅高達43.2%;話劇演出票房位居第二,達2.60億元。音樂會、馬戲、相聲等演出收入增長迅速,增幅均在10%以上。
2016年12月30日,「2017第2屆人民大會堂·北京新年芭蕾——烏克蘭基輔大劇院芭蕾舞團《天鵝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上演,成功開啟北京演出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人民大會堂·北京新年演出系列第一棒,同時也開了在我國最高藝術殿堂中演出芭蕾舞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本場演出的6000張門票全部售罄,再次刷新國內芭蕾舞演出售票紀錄。本次新年芭蕾側重「親民」票價和家庭親子互動的營銷方式,不得不說是原因之一。演出現場,年輕觀眾和帶孩子來觀看的家庭比比皆是,即使演出結束也不願離開,足以看出高雅的芭蕾藝術給觀眾帶來的心靈震撼。「2015年,為紀念『人民大會堂·新年音樂會』創辦20周年,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將『新年音樂會』品牌進行拓展,首次納入芭蕾項目。」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打造傳統藝術市場化運營模式,北演通過創立「人民大會堂·新年演出系列」,堅持傳承經典的同時著重於營建獨具家庭氛圍的高品質新型跨年方式,普及高雅藝術,弘揚傳統文化,打造經典演出品牌。「讓觀眾在休閒娛樂感受芭蕾之美的同時,更立足普及芭蕾舞藝術,提高年輕觀眾和小觀眾的藝術審美水平。」
親子兒童劇潛力凸顯
歷經3個多月的緊張創排,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音樂劇《小公主》2016年12月31日首演,在跨年日為小觀眾展現了一個積極、友愛、樂觀、充滿正能量的「小公主」。改編自美國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同名小說的《小公主》,是一部灰姑娘式的兒童小說,主要描述了主人公薩拉在其父親去世前後經歷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兒藝在創作上注重戲劇、音樂、舞蹈三大元素的結合,通過喜劇、悲傷、溫情等不同場景讓富有層次美感的故事情節在悲喜交織中不斷遞進發展。劇中還加入了英國倫敦大本鐘、街頭爵士、印度孟買小調、英國民謠、法語歌等旋律元素,舞蹈中使用的足尖踢踏也是國內首次在音樂劇中使用。」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說起這部劇如數家珍,這部中國兒藝獻給孩子們的新年禮物,希望傳達出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來感染每一位小觀眾。
兒藝在《小公主》上花費的心血不是特例。近年來,兒童劇發展相當迅速,湧現出越來越耐人尋味的作品。根據北京市演出行業協會的數據,2016年話劇、兒童劇最為活躍,共演出8928場,貢獻3.17億票房。
「2015年我國兒童劇票房收入3.61億元,同比增長10.8%;演出場次達11459場,比2014年增長10.4%。」道略演藝首席分析師毛修炳指出,親子體驗熱潮拉動了兒童劇市場的發展,觀眾需求增加正帶動演出機構數量增長。目前,國內兒童劇專業機構有醜小鴨劇團股份有限公司、艾亞國際文化、杭州星夢工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等,以及深圳數虎圖像、山西跆健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業外機構正在湧入。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共有362家兒童劇機構上演兒童劇,民營機構數量占比達83%。
隨著國家全面開放「二孩」政策的實施,迅速擴大了兒童劇消費群體,未來兒童劇觀眾有望趕超話劇。預計到2020年,兒童劇市場規模將達7.2億元左右,未來5年複合增長率約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