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轂 內容詳情
輪轂行業定義及分類
 輪轂 2016-11-02 14:49:12

  你知道什麼是輪轂嗎?輪轂行業定義及分類是什麼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以下是由中國報告大廳小編為你整理的輪轂行業定義及分類

輪轂

  輪轂行業定義

  輪轂又叫輪圈、軲轆、胎鈴,是輪胎內廓支撐輪胎的圓桶形的、中心裝在軸上的金屬部件。輪轂根據直徑、寬度、成型方式、材料不同種類繁多。

  輪轂分類

  市場上的輪轂按照材質可以分為鋼輪轂和合金輪轂兩大類,兩者各有利弊。

  鋼質輪轂最主要的優點就是製造工藝簡單,成本相對較低,而且抗金屬疲勞的能力很強,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便宜又結實。但鋼質輪轂的缺點也相對比較突出就是外觀醜陋(可以說沒什麼外觀可言),重量較大(相同的輪轂鋼材質要比鋁合金材質重很多),慣性阻力大,散熱性也比較差,而且非常容易生鏽。

  相對來說,合金材質輪轂正好可以彌補這樣的問題,較輕的重量,慣性阻力小,製作精度高,在高速轉動時的變形小,有利於提高汽車的直線行駛性能,減輕輪胎滾動阻力,從而減少油耗。合金材質的導熱性能是鋼的三倍左右,散熱性好,對於車輛的制動系、輪胎和制動系統的熱衰減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市場上的原廠車的合金輪轂都以鋁合金為主,當然很多改裝輪轂為了達到一定的特殊要求以及視覺的提升會選擇鉻、鈦等元素作為基本材料。不過,跟鋼材質輪轂比起來,合金輪轂的價格要貴出不少,所以往往在很多中低端級別的原廠車中,鋼質輪轂會出現在低配車型上,而合金輪轂則是高配車型的標配。

  1 鋼輪轂主要優點是製造工藝簡單,成本相對較低,抗金屬疲勞能力強。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如重量大,慣性阻力大,散熱性較差等等。

  2 合金輪轂其優點是重量輕,製造精度高,強度大,慣性阻力小,散熱能力強,視覺效果好等等,缺點是製造工藝複雜,成本高。

  合金輪轂多以鋁為基本材料,適當加入錳、鎂、鉻、鈦等金屬元素而成。和鋼輪轂相比,合金輪轂具有節能、安全、舒適等特點,所以越來越多的汽車已經把合金輪轂列為標準配置。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合金輪轂的三大特性。

  1 節能:合金輪轂的重量輕,製造精度高,在高速轉動時的變形小,慣性阻力小,有利於提高汽車的直線行駛性能,減輕輪胎滾動阻力,從而減少了油耗。

  2 安全:鋁合金的導熱係數是鋼的三倍,散熱效果非常好,從而增強了制動性能,提高了輪胎和制動碟的使用壽命,有效保障了汽車的安全行駛。

  3 舒適:裝用合金輪轂的汽車一般都採用緩衝和吸震性能優於普通輪胎的扁平輪胎,使汽車在不平坦的道路上或高速行駛時,舒適性大大提高。

  幾種合金輪轂

  1.多件式合金輪轂

  多件式合金輪轂有兩件式和三件式,輪轂的幾個部分分別用鍛造和旋壓工藝製造,然後用鈦螺栓聯接,這些產品質量輕、強度高、性能優越,但是價格昂貴,主要用於各類錦標賽賽車和高檔豪華汽車。在全球各類級別的車賽中,無論是汽車還是摩托車,無論是在何種條件下,要求車輛能在短短的3s內將車速從零加速到100km/h,因此輪轂需要在賽道上能夠承受由於極高的橫向加速度、極高的運行速度和惡劣的條件而產生的超負荷運行狀態,以及輪胎強烈的磨損而產生的溫升造成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中多件式鋁輪轂經受住了各種艱苦環境的考驗。儘管產品質量輕,由於採用了先進的製造工藝技術,產品結構強度高,多件式的組合造型給人以厚實堅固的感覺。

  2.單件式賽車合金輪轂

  F1賽車要求採用單件式輪轂,為了確保輪轂的使用性能和車輛減重的要求,通常採用鍛造制坯再利用旋壓工藝成形生產,與以確保產品的高性能和最輕量化,同規格的鑄造合金輪轂相比,其力學性能提高18%以上,還可減輕約20%的質量。專門為F1賽車設計製造的單件式合金輪轂,經受住了各種艱苦環境的考驗。然而乘用車合金輪轂不像賽車對性能的要求是那樣的苛刻,整體式低壓鑄造合金輪轂足以滿足其性能的要求了,但乘用車更加注重合金輪轂的外觀造型和美觀性設計。受賽車運動的影響和節能、美觀的要求,汽車合金輪轂也在發生著變化,更富有運動感的大直徑、柔細輪輻合金輪轂設計以及輕量化合金輪轂設計,是汽車合金輪轂主要的發展趨勢和追求的方向。

  3.內置空氣合金輪轂

  為了最大限度的減輕輪轂的質量,一種全新概念的新型輕量化合金輪轂內置空氣合金輪轂應運而生,通過空腔技術進一步減輕輪轂的質量。這種合金輪轂有單件式和兩件組合式之分,單件式內置空氣合金輪轂通過空腔技術,將輪轂的所有輪輻、輪輞的內外凸肩處均製成空腔,極大的減輕了輪轂的質量,與同結構合金輪轂相比減重達20%,而使用性能卻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兩件組合式內置空氣合金輪轂則是將輪轂輪輞的內凸肩處製成空腔,大大地減輕了輪轂的質量,與同結構合金輪轂相比減重5%,提高了產品的使用性能。該類型的合金輪轂是採用鑄造毛坯,利用旋壓工藝完成空腔的製造。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輪轂相關研究報告
輪轂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