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瓜 內容詳情
2025年哈密瓜行業技術分析:保護地吊蔓種植與豇豆輪作提升效益
 哈密瓜 2025-04-22 20:05:40

  在當今農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2025年哈密瓜行業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其中保護地哈密瓜吊蔓種植與豇豆輪作栽培技術脫穎而出,為農業生產帶來了諸多變革。隨著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加速,農業轉型升級需求迫切,保護地農業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保護地栽培具有投資密集、產出高、收益高的特點,能讓傳統農業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向可持續方向發展,還能突破自然限制,實現農產品錯峰供應,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2025年哈密瓜行業技術分析:保護地吊蔓種植與豇豆輪作提升效益

  一、保護地輪作栽培效果顯著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哈密瓜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試驗大棚面積達5333.3平方米,採用拱圓形鋼管搭建的連體拱棚。這種拱棚在傳統單體拱棚基礎上創新而來,棚頂高 3.3 米、寬 6.5 米,邊高 2.1 米,立柱間距 2.0 米,採光良好。其帶有側肩的圓拱形全鋼結構設計,穩定性和耐用性強,耐壓、彈性好,抗風防雨能力出色,有效解決了哈密瓜成熟期受雨水侵害導致商品率低或絕收的問題。通風口及拱棚四周設置防蟲網,可阻止外部害蟲入侵,減少病蟲害傳播。

  在產量與產值方面,保護地栽培優勢明顯。保護地栽培的哈密瓜每 666.7 平方米栽植 1000 株,一株三蔓三瓜或四瓜,株產瓜 1.5 千克,商品率高達 95% 以上,產值 3.6 萬元。而露地栽培每 666.7 平方米栽植 1100 株,一蔓只有一瓜,株產瓜 2.5 千克,商品率 80%,產值 2.2 萬元。保護地栽培的豇豆每 666.7 平方米產量可觀,且錯季銷售價格較高,產地收購價為 4.00 元 / 千克,產值 4000 元。

  二、哈密瓜吊蔓栽培技術要點

  (一)品種選擇與播種

  應挑選抗病、耐熱、果實成熟期早的哈密瓜品種,如 「耀農 25 號」。播種時間一般在 4 月 20 日,也可分批次進行。播種前,將哈密瓜種子浸泡在約 50℃的溫水中 20 - 30 分鐘,進行殺菌消毒並使其充分吸水。洗淨後放入恆溫箱催芽,芽長 0.5 厘米左右即可播種,播種後用地膜覆蓋,以保溫保濕,利於出苗。

  (二)出苗後管理與定植

  播種後約 1 周出苗。在幼苗出土前,拱棚內溫度需控制在 30℃左右。當 80% 幼苗露出土面時,及時去除地膜。為預防病害,可噴施多菌靈或高錳酸鉀 600 - 800 倍液。若棚內溫度過高,需揭開棚膜降溫,防止出現 「高腳苗」。

  幼苗生長 25 - 30 天,長出兩片真葉和一片嫩葉(或三片真葉)時進行移栽。採用雙行種植,株距 50 厘米,行距 60 厘米,在膜上打孔栽植,要保證移栽土坨完整,保護根系,移栽後立即澆水,保持土壤濕度,促進幼苗生長。

  (三)吊蔓整枝與留瓜疏瓜

  哈密瓜種植採用單蔓整枝法,只保留一條主蔓,清除所有側蔓,選擇第二節子蔓作為主蔓,用尼龍吊繩固定在鋼絲上,並根據需要調整位置。當子蔓長到 1 米時,固定在吊繩上,確保3次蔓保持頂端優勢。哈密瓜長到雞蛋大小時疏瓜,去除形狀不規則、有裂痕或果個不標準的果實,保留果個均勻、形狀規範的幼瓜。通常第一季保留 3 - 5 個果實,第二、第三季保留二三個。

  (四)田間管理

  哈密瓜定植和緩苗階段,大棚需保持封閉,使棚內溫度白天維持在 30 - 32℃,夜間不低於 15℃。進入盛花期,用磷酸二氫鉀 500 倍液進行葉面噴施,促進花朵生長。果實開始形成時適量灌溉,水量控制在溝渠深度的 60% - 70%。採用人工授粉提高授粉成功率。隨著果實膨大,逐漸增加通風,將棚內溫度控制在白天 30℃、夜間 18℃,促進果實發育和品質提升。

  (五)適時採收

  哈密瓜從播種到成熟需 90 - 120 天,當地一般在 7 月 10 日左右採摘。採摘時觀察葉片顏色,葉片開始失綠變黃,表明哈密瓜成熟,此時含糖量達 13% 左右,散發特有香氣。最佳採摘時間為早晨露水蒸發後或傍晚氣溫較低時。採摘時保留 1.5 - 2.0 厘米果柄保護果實,整個過程要小心,避免機械損傷。採摘後妥善包裝,存放於陰涼通風處保鮮。

  三、豇豆栽培技術流程

  (一)品種選擇

  遵循適宜、豐產、抗逆性強的原則,選用審定或登記的優良品種,如 「豐豇 1 號」「雙豐 2 號」「精益 506」 等,種子要飽滿、純淨、無損傷。

  (二)育苗

  育苗前一二天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放入育苗盤,澆透水後播種。播種到發芽階段,嚴格控制大棚溫度,防止出現 「高腳苗」,白天棚內溫度保持在 26 - 30℃,夜間 15℃以上。

  (三)整地施肥

  哈密瓜收穫後 10 天播種豇豆。先整地,翻耕深度約 25 厘米,形成寬 70 厘米、高 30 厘米的壟溝,各壟面留有餘地。翻耕時施肥,每 666.7 平方米施農家肥,鉀肥和磷肥各 20 千克,並鋪設滴灌帶。

  (四)移栽

  幼苗生長期達 25 - 30 天,子葉完整且長出二三片真葉,第 1 片複葉開始顯現時移栽。每條壟上雙行定植,行間距 50 厘米,株距 30 厘米。

  (五)田間管理

  發現缺苗及時補栽。豇豆定植一段時間後進行 1 次中耕鬆土;植株生長至抽蔓期(形成五六片葉),在大棚內鋪設豇豆生長所需的網,第二季可種植爬網豇豆,使用大網格塑料網替代竹竿搭架,降低農戶投資。

  整枝打頂需清除主蔓上第 1 花序以下的所有側芽,主蔓上第 1 花序以上的側枝,保留一葉摘心,促進側蔓第 1 節形成花序。主蔓中後期新長出的側枝及時摘除。主蔓完全覆蓋支架後,及時打頂,促進花序副花芽分化。

  (六)適時採收

  豇豆開花距嫩角採收一般10 - 15天,根據市場行情決定採收時間。選擇顏色鮮亮、質地緊實且種子尚未明顯膨脹的豆角,長度達到20 - 30厘米,種子未完全成熟時為最佳採收時機。採收在清晨或傍晚進行,避免高溫影響品質。

  綜上所述,2025年保護地哈密瓜吊蔓種植與豇豆輪作栽培技術展現出諸多優勢。哈密瓜吊蔓栽培通過創新種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產量和產值,改善了果實品質,便于田間操作。豇豆輪作不僅能培肥土壤,減少病蟲害,還為農戶帶來額外收益。這種輪作栽培模式形成了良性生物內循環農業,為新疆地區乃至更多適宜區域的農業發展提供了高效、可持續的範例,有望在未來得到更廣泛的推廣與應用,助力農業產業進一步升級發展。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哈密瓜相關研究報告
哈密瓜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