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系統 內容詳情
2025年電力系統行業前景分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挑戰與路徑
 電力系統 2025-05-19 14:35:41

  2025年,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進,電力系統行業正經歷著深刻的結構性變革和系統性重塑。我國已成為全球新能源併網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截至2025年3月,全國電力裝機達34.3億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超過59%,風光新能源裝機首次超過火電,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29%。在「雙碳」目標的推動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對電力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電力系統行業前景分析

  一、電力系統建設的科技創新成果

  《2025-2030年中國電力系統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近年來,我國電力系統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推動了行業的數位化和智能化發展。例如,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電科院黃石檢儲集成基地的電力設備智能檢測機器人,實現了配電變壓器和避雷器的性能檢測自動化,整體工作效率提升78%,並釋放了60%的人力資源。這一成果在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斬獲金獎,相關技術已形成24項自主智慧財產權。

  電力系統行業前景分析提到此外,我國在電力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多項突破,如成功研製300兆瓦F級重型燃氣輪機,海上風電單機容量達到26兆瓦,晶矽-鈣鈦礦光伏電池轉換效率達34.85%。全球首座高溫氣冷堆四代核電、300兆瓦壓縮空氣儲能、110兆瓦光熱電站等一批示範工程建成投運,虛擬電廠、數字孿生、智能巡檢、智能配網等新技術新設備快速發展。

  二、電力系統建設面臨的挑戰

  儘管我國在電力系統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能源轉型的過渡期,仍面臨諸多挑戰。未來三年,預計全球電力消費年均增長4%左右,清潔能源將滿足全球超過90%的新增電力需求。低碳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新能源、儲能、氫能、核能等技術,正在重塑全球能源體系。

  然而,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隨著新能源比例的快速提高,各類終端用電設備數量迅速增長,電力系統的「雙高」(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化)和「雙峰」(負荷高峰、新能源出力高峰)特性日益突出,電力供需調節難度持續增加。極端天氣的影響也日益顯著,對電力系統的安全韌性、氣候彈性、調節柔性、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一些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材料等仍存在「卡脖子」問題。例如,光伏膠膜、風機主軸承等部分新能源組件仍然需要進口,長周期電化學儲能技術有待創新發展,特高壓套管、分接開關等核心裝備研發尚未全面突破。在數智化時代,如何加快人工智慧技術與電力發展的有機融合,還面臨許多新任務和挑戰。

  三、電力系統建設的路徑探索

  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是必由之路。電力行業應堅持自主創新,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在新能源發電、數智化堅強電網、儲能、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氫能等重點領域加大攻關力度,掌握源頭底層技術,帶動重點裝備突破。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以系統技術創新引領裝備技術的發展。隨著電力生產結構的深刻變化,需要重新研究各類傳統電源的功能定位,調整技術發展方向,為系統及時補充和強化慣量、調節、支撐等穩定要素。例如,加快混合式儲能電站建設和變速抽蓄機組應用,滿足日益擴大的新能源調節需求。

  同時,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重構電力行業創新生態孕育了更多可能。電力行業應聚焦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數位技術與電力融合的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攻關,突破智能電網、源網荷儲協同互動等關鍵核心技術。通過試點示範項目,打造數位技術與電力融合創新的重大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慧在電力調度、設備運維、能源交易等領域的工程化應用和產業化發展。

  此外,業內專家建議堅持體制創新,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例如,激發創新活力,優化「揭榜掛帥」「賽馬」等科研組織模式,加快培養關鍵領域領軍人才、科技拔尖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和創新團隊,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管理模式,讓更多科技人才脫穎而出。

  四、總結

  2025年,電力系統行業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需要依靠科技創新,解決「雙高」「雙峰」特性帶來的電力供需調節難度,提升電力系統的安全韌性、氣候彈性、調節柔性、保障能力。通過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數位技術與電力系統的深度融合,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體系,電力系統行業有望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電力系統相關研究報告
電力系統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