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個產業,近幾年我國電影票房保持喜人的增長勢頭。我國top15影院基本位於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電影市場呈現典型的金字塔形,頭部影片數量得到進一步增長,未來電影票房收入將持續走高。以下是電影行業產業布局分析。
1993年,中國電影市場化意識萌生之年,儘管當時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市場化概念,甚至沒有提出過電影的產業化,但是當時提出的改革思路,已經孕育了中國電影的產業化之路。如果以資本的眼光來看十幾年改革,我們不妨把這十幾年看作是一個為資本運作創造條件的過程。在此之前,中國電影的資本基本上是封閉的,還未有市場運作的平台,僅僅停留在國有資產於行政命令下的內部流動上。雖然十多年的改革之路有過種種嘗試,也有了種種方面的突破,但是綜觀改革進程,從權力下放,到簡單的一分為二的競爭模式,到「鬆散式」資產聯營模式的形成,再到股份制運作及戰略性的集團化重組,中國電影的改革整體上過于謹慎,進程緩慢。
伴隨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巨頭企業依託資本資源優勢,搶灘電影產業布局。一方面傳統影業公司持續強化自身競爭優勢,嘗試跨界創新,並加速國際化進程,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巨頭企業圍繞產業生態進行持續跨界整合,為電影產業注入了新活力。筆者從以下三點來看電影行業分析產業布局:
1、三四線城市數量效應,一二線城市質量效應
2013-2017年各線城市票房5年平均複合增速數據中,一二三四五線城市分別為16.3%,18.7%,23.9%,29.7%,32.3%。從數據上看,四五線城市的票房增速將近一二線城市的兩倍。一二線城市的票房增長速度雖然仍保持中高速,但已經落後於三四線城市的增速。這也意味著,原先支撐一二線城市票房繼續向上增長的動力,即觀眾增長和消費升級,已經開始逐漸轉移到三四線城市,並有著更強勁的表現。
2、非票房增速高於票房,收入占比逐漸提高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影院開始拓展非票房業務,近年院線的非票房收入增速開始超過票房增速,且非票房收入占比逐漸提高。2016 年萬達電影實現非票房收入36.84 億元,同比增長128.39%,營收貢獻接近三成。
票房增速呈現放緩,增長空間猶存 影院經營與影片放映密切相關。受票補減少及缺乏優質影片內容的影響,2016年票房增速有所下降。但2017年《戰狼2》掀起現象級觀影熱,國慶檔電影成績斐然,實現票房24.7 億元、觀影人次超過7700 萬人。截至2017年10 月16 日,全國電影票房收入達463億元,超越2016年全年票房。
3、銀幕數全球居首,單銀幕票房產出下滑
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我國共新增銀幕塊數9597塊,總量達到50776塊,同比增加23.31%,穩居世界第一;國內銀幕數量增幅明顯高於國內票房與觀影人次增幅,導致單銀幕票房產出下滑。我國平均單銀幕年實現票房約為103.20 萬元,處於2011年以來最低位置。迫於行業租金和新建影院成本壓力,影院經營整體盈利能力受到影響,預計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改善,隨著未來觀影人次和票房的增加以及新增銀幕數增速的放緩,2020年情況有望好轉,未來提升單銀幕的產出效率將是加快國內電影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過電影行業分析產業布局,未來電影行業市場存在著激烈競爭,不僅要明白市場產業根據,更要了解這個市場的構成,尤其是對電影產業的規律做到心中有數,不要盲從於媒體的喧囂,也不要盲從於所謂大咖的危言聳聽,而是應該充分調研了解市場,做出準確地判斷,尤其是不要簡單關注所謂「大數據」、「IP」、「流量」等,應該關注社會的情緒,關注來百姓的真實感受,關注觀眾們內心的渴望與需求,這些才是電影製作企業要考慮的。
綜上所述,我國電影事業自2006以來蓬勃發展,觀影人次即將突破15億人次。網際網路企業的著手布局電影產業,為電影產業注入網際網路思維,未來此部分人群觀影次數的提升將有效拉動國內電影市場整體增長,而線上購票這一習慣的普及也在助力電影市場發展。以上是電影行業產業布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