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塗料生產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各地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和外企迅速進入塗料行業,據1995年工業普查統計,全國塗料生產企業已達到4544家,其中鄉鎮以上獨立核算企業3118家。「綠色環保」一直是中國塗料發展的主旋律,國家對VOC排放量的規定也日趨嚴格,所以在塗料研發和生產的過程中,開發低溶劑型、高固體分塗料產品顯得尤為重要。以下對高固體分塗料發展現狀分析。
2017-2022年中國高固體分塗料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高固體分塗料簡稱HSC。隨著環境保護法的進一步強化和塗料製造技術的提高,高固體分塗料(HSC)應運而生。一般固體分在65% 85%的塗料均可稱為HSC。HSC發展到極點就是無溶劑塗料(無溶劑塗料又稱活性溶劑塗料),如近幾年迅速崛起的聚脲彈性體塗料就是此類塗料的代表。
由於塗料生產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各地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和外企迅速進入塗料行業,據1995年工業普查統計,全國塗料生產企業已達到4544家,其中鄉鎮以上獨立核算企業3118家。而有資料統計,目前全國的塗料企業發展到了8000家左右,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迅速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其中,華東地區塗料產量最大,占全國總產量大45%;中南地區占30%;華北地區占15%;東北、西南、西北地區所占比例在10%左右。外商獨資、合資企業和國內較大規模的生產廠家,市場定位在中高檔產品,個體、鄉鎮小企業一般以生產抵擋產品為主。
目前我國不少塗料企業的利潤已經低於10%,超過了該行業正常的利潤警戒線(由於塗料行特點等原因,塗料廠家的正常行業利潤應該在20-30%,起碼要高於10%),其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殘酷的市場競爭,直接導致塗料的市場價格與實際價格背離。在1998年度世界塗料銷售額前14名的塗料公司和亞太地區銷售額前10名的塗料公司中,也沒一家中國的塗料生產企業。國內比較大的塗料公司來說其技術比較先進、產品檔次比較高、生產規模比較大,但其塗料產品平均價格只有1.44美元∕升,而世界14家大塗料公司塗料產品的平均價格卻是3.199美元∕升,亞太地區8家大塗料公司產品的平均價格也為2.865美元∕升。
以生產不含鉛、汞等有毒有害成分塗料著稱的ICI公司和立邦的產品銷售額現占中國市場的30%。在中高檔產品領域,兩家公司幾乎控制了一半的市場份額。國外大公司將市場需求量大、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建築塗料、汽車塗料和海洋塗料等作為其在中國塗料市場的主攻目標。雖然我國國內塗料市場需求在逐年增加,但是近幾年來,內資塗料企業在市場上的表現可謂是「低谷中的低谷」,證券市場塗料板塊的上市公司也連報虧損。2002年中報顯示,目前真正從事塗料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豐華股份、燈塔油漆、渝鈦白、西北化工、與渝三峽A、等5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平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377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6%;平均淨利潤虧損960萬元。其中,除渝三峽A與渝鈦白淨利潤分別為396萬元與680萬元,實現小幅盈利外,另外3家公司均有較大程度的虧損,而且渝鈦白680萬元淨利潤中補貼收入竟達到542萬元。可見,塗料類公司業績難堪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外資「進軍」與內資「虧損」的較量中,我國塗料產業格局可能發生巨變。在資本、技術、產品質量性能等方面占有絕對優勢的外資企業將搶占大中城市領域內的高檔市場,而規模較小、集中度低的內資中小企業只能占領廣大農村等欠發達地區的細分市場。
料行業已進入微利時代,國內塗料企業兩極分化嚴重。遍觀整個中國塗料行業,目前,產業集中度並不是非常高,很大一部分市場被外資品牌把持,本土品牌由於種種原因尚無法與外資品牌匹敵,只能退守二三線市場。此外,優秀的本土品牌往往難逃被外資收購的命運。由於大品牌給經銷商利潤太薄,經銷商參與制假賣假現象已成行業潛規則,極大地損害了塗料生產廠家和終端消費者的利益。塗料產品同質化嚴重,技術落後於國外。中國的民族塗料在低碳環保領域還有所欠缺,再加上缺乏創新,使中國塗料在國際塗料市場中一直缺乏競爭力。除了較大的幾個塗料品牌具有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外,很多中國塗料企業都處在一種「跟風」狀態,以人有我有的戰略進軍市場。中國塗料發展不均勻,在建築塗料、家具塗料方面等已經可以自給自足,但較高檔的汽車塗料、船舶塗料等則基本依賴進口。技術落後及低端產品同質化競爭導致塗料行業盈利能力不佳,近幾年的銷售利潤率僅為5%~7%。大力發展低含量溶劑、水性化及無溶劑化、粉末、固化塗料將成為行業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