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即勞動階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打工者,也稱之為無產階級,在中國屬於領導階級,其聯盟是農民,先鋒隊是中國共產黨。它包括工廠工人、農民工、上榜組(白領)、個體企業主以及臨時工等。我們來了解下中國工人生活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人階級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傳統工人階級日益商品化的同時,農村勞動者不斷無產者化,同時大量知識分子也不斷落入無產階級隊伍之中。在全球化的時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城市和農村的擴張使「階級對立簡單化」,「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根據對中國工人生活現狀分析發現,此前很多下崗職工已經同企業有償解除了關係,但改制引發的矛盾並沒有結束。企業破產後經濟欠帳很多,根據陝西省總工會對29戶困難國企調查顯示,拖欠醫療費問題普遍嚴重,被調查企業共拖欠退休職工醫療費6323萬元,拖欠個人最多達十幾萬元、拖欠時間最長達十幾年,其中有1/3的企業至今仍拖欠已死亡多年退休職工的醫療費。 根據湖北省總工會的調查研究,在調查的60家改制企業中,有5家拖欠職工工資,11家拖欠職工集資款,13家拖欠職工醫療費,18家拖欠職工住房公積金 。因此國企工人以要拖欠工資、要補償和社保等為目標,以捍衛國有資產、反腐敗為形式進行鬥爭,階級意識逐步加強。
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發展和諧勞動關係」。針對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勞動條件惡劣、拖欠和剋扣職工工資嚴重、群體性事件經常發生等問題,《決定》提出要完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進一步加強政府、工會、企業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建設;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協商制度,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從建立健全國家勞動標準制度入手,針對安全生產、職業衛生、勞動保護等方面的問題,要督促各類企業嚴格執行國家勞動標準,加強勞動保護;要健全勞動保障監察體制和勞動爭議調處仲裁機制,通過監察執法督促企業依法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整頓規範勞動力市場秩序,幫助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資,積極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十七大繼續提出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和諧社會建設目標。
「發展和諧勞動關係」主要有三條:第一,不拖欠工資;第二,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第三,如果前兩條不能實現,則通過三方協商機制解決爭端。從官方理解中看,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是政府財政和資本家能拿出錢來,保障勞動者能拿到一點「體面」工資。這對國際和國內環境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以美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長期繁榮下去,以保證兩頭在外的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只有目光短淺的資產階級學者,才會將眼前的繁榮當作亘古不變的教條,忘記高懸在和諧社會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機之後才可能發生。但它正如新的危機一樣肯定會來臨。」
通過對中國工人生活現狀分析發現,在土地、資源等各種生產力要素上漲的條件下,依靠剝奪廉價勞動力為生的中小資本生存日益艱難,紛紛向內地轉移。之所以老工人在工廠保衛戰中節節敗退,秘密在於農民工與國企工人之間的差異和對立。而資本力量的壯大也必然使賴以戰勝傳統工人的手段走向反面,老工人與新工人一樣一無所有,「機器使勞動的差別越來越小,使工資幾乎到處都降到同樣低的水平,因而無產階級內部的利益、生活狀況也越來越趨於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