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成為世界造紙產品的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同時也是世界造紙產品主要進口國,產品自給率達88.7%,基本上滿足國內新聞出版、印刷、商品包裝等相關行業的消費需求。那麼合成紙市場現狀會是怎麼樣的呢?
通過對合成紙市場現狀的詳細分析得知以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用拉膜(壓膜或吹膜)的方法製成紙頁半成品,然後使用化學或物理的方法使之紙化,如砂化可以增加不透明度,用化學藥品處理表面可以取得憎液性能等。另一類合成紙產品可以使用合成漿,經打漿處理後抄造。合成紙 具有極高的抗張強度、極高的撕裂強度、良好的絕緣性能、光學性能和優異的濕強度。用作絕緣材料、海圖紙、軍事地圖紙等。
又叫化工薄膜紙、聚合物紙、塑料紙等。 其主要原料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有機樹脂。製法是,首先把上述樹脂經過熔融、擠壓、成膜,沿不同軸向拉伸,生成薄膜;然後,把該薄膜進行「紙狀化」處理,使之變得不透明、白度提高,於是就製成了合成紙。這種紙的拉伸強度高,而且不怕水、不蟲蛀、有彈性、能隔熱、尺寸穩定、表面平滑,適於書刊和印刷。多用來制漁業用紙、航海圖、穿空孔卡、耐水報刊、唱片封袋、商品標籤、戶外廣告、名片等。其缺點是耐折性能較差,摺疊後有不易消失的摺痕。廢合成紙回收有困難。
我國紙及紙板生產企業約有3600家左右,生產能力約7000萬噸。2005年我國規模以上紙及紙板企業工業總產值2622億元,較 2000年增長146.7%,年均增長19.8%;資產總計3228億元,較2000年增長61.9%,年均增長10.1%;銷售收入2546億元,較 2000年增長152.1%,年均增長20.0%。「十五」期間,我國造紙工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十五」期間我國紙及紙板消費和生產快速增長,生產量增長速度高於消費量增速,有效滿足了需求。2005年我國紙及紙板消費量為5930萬噸,比2000 年增長65.9%,年均增長10.7%,人均年消費量從27.8千克增長為45.0千克,超出亞洲人均消費量約10千克,但與世界人均消費量的56.3千克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生產量達5600萬噸,比2000年增長83.6%,年均增長12.9%。「十五」期間造紙工業運行質量顯著提高。紙及紙板總產值為2622億元,比2000年增長146.7%,年均增長19.8%;增加值由358億元增至727億元,增長103.1%,年均增長15.2%;利稅總額由95.7億元增至225.2億元,增長135.4%,年均增長18.7%;利潤總額由43.9億元增至123.2億元,增長180.6%,年均增長 22.9%;實物勞動生產率由29.6噸/人·年提高至73.4噸/人·年,年均增長19.9%。
「十五」期間,我國造紙工業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原料結構進一步優化。木漿比重有所提高,由19%提高至22%;廢紙漿比重快速增長,由41%提高至 54%,非木漿比重下降幅度較大,由40%降至24%。「十五」期間通過調整,紙及紙板產品開始向適應消費需求,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新聞紙、高檔文化辦公用紙、塗布紙及塗布包裝紙板、牛皮箱紙板、中高檔生活用紙等市場急需或短缺的產品得到較快發展,緩解了供需矛盾。中高檔產品比重由「九五」時期的 45%提高到60%以上。
「十五」期間我國造紙企業重組力度加大,多個有實力的企業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跨省跨地區收購兼併,向集團化、特色化、多元化方向發展,一批生產技術裝備先進、產品信譽好、具有資源整合能力和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造紙企業脫穎而出。目前在深、滬兩地上市的造紙企業有26家,一批龍頭企業通過股市融資得到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民營、外資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和行業影力不斷提高,已成為我國造紙業穩定發展的生力軍,形成多元化競爭格局。2005年,年產10萬噸以上造紙企業90餘家,其中年產能30萬噸以上造紙企業25家,年產能100萬噸以上的造紙企業7家,行業前二十名企業的產量、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占規模以上全部企業上述指標的比重分別為29.2%、32.6%和41.9%。「十五」期間,前二十名企業產量增加量占總產量增加量的44.1%,並呈逐步擴大趨勢。
「十五」期間,我國造紙企業積極實施清潔生產,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環保部門加大了環境監測和對污染問題的查處力度,關停了1500多家能耗高、污染大的製漿造紙企業。在產量增長高達83.6%的情況下,行業廢水排放總量僅由2000年的35.3億噸略增至2005年的36.7億噸,占全國重點統計企業廢水排放總量的比例則由18.6%降至17.0%,其中達標率由53.7%增至91.3%;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由287.7萬噸降至159.7萬噸,占全國重點統計企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比例由44.0%降至32.4%。造紙行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緩解,發展勢頭良好。「十五」期間,我國造紙工業的資源消耗有所降低,噸漿、紙及紙板平均綜合能耗由1.55噸標煤降至1.38噸標煤,噸漿、紙及紙板取水量平均由139噸降至約103噸。由於加大了廢紙回收利用,噸紙及紙板消耗原生紙漿由平均541千克降至427千克。
通過對合成紙市場現狀的詳細分析得知我國合成紙起步較晚,市場開拓不夠,目前全年用量為3-4萬噸,主要為進口,基本全為PP合成紙,用作服裝袋、手提袋、編織袋、膠版印刷、絲網印刷、廣告噴繪、書本、印刷商標等,其中廣告噴繪用量占40%、印刷商標用量占15%、編織袋、膠版印刷、絲網印刷用量各占10%,手提袋、服裝袋用量占10%、書本用量占5%。按厚度規格用量劃分,40μm-50μm用量占30%、90μm-150μm用量占40%、其它厚度用量占30%。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加強,PP合成紙在國內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我國目前的紙張主要由草漿、木漿等植物纖維生產,由於工藝複雜,生產過程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出,國家環保部門已經依法關閉了上萬家小造紙廠,由於限制砍伐森林,今後高級銅版紙所需要的木漿將全部依靠進口。我國是世界紙張生產、消費及進口大國。來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10年,我國的紙消費量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03年我國紙及紙板的消費量約為4800萬噸,占全球消費總量的16%。據中國造紙協會預測,到2010年,我國每年消費的紙和紙板量將達到7000萬噸。我國的紙需求數量有2/3用於包裝材料,1/3用於印刷,即使有5%的印刷和包裝用紙被合成紙取代,其需求量也將是非常可觀的。以上便是筆者對合成紙市場現狀的詳細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