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轉型的驅使下,2020年全球核電發電量平均占比約16%,有28個國家計劃發展核電,規劃機組126台總規模約1.5億千瓦,以下是核電燃料行業現狀分析。
核電的發展自然而然成為中國應對發展低碳能源經濟的一個理性選擇。核電燃料行業分析指出,近年來中國核電發電量逐年增加,2019年中國核電發電量達3487億千瓦時,較2018年增加了53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20%,2020年1-11月中國核電發電量已完成3310億千瓦時。
核電燃料行業現狀分析指出,核電具有清潔高效、安全穩定、經濟性好等特點,是一種可以承擔電網基本負荷的優質清潔能源。與化石能源相比,非化石能源在利用過程中基本不產生溫室氣體,屬於對環境友好的清潔能源, 而核電在非化石能源中又具有明顯的優勢。
從鈾資源的生產量來看,2020年世界鈾資源生產量為5.95萬噸,排名前三的是哈薩克斯坦、加拿大、澳大利亞,占比分別為39.2%、22.1%、9.9%。中國鈾資源生產量為1885噸,占比3.2%,排名第8。
從鈾資源的進出口來看,我國鈾資源對外依存度超過70%。我國鈾資源大部分屬於非常規鈾,不僅品位低、埋藏深,且開採成本昂貴,因此需要海外進口,主要國家有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加拿大、納米比亞、尼日和澳大利亞。2020年我國鈾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達77.38%,並常年維持在70%以上。
截止2020年,我國投運核電機組38台,共約3690萬千瓦,在建19台機組,共約2100萬千瓦。在建的19台機組將有望在2020到2022年之間陸續投產,預計到2022年在運機組可達5200萬千瓦,與規劃中要求的5800萬千瓦差距不大。就目前審批的機組計算,到2022年在建機組約600萬,與規劃中要求的3000萬千瓦差距較大,若要完成規劃只要求, 則2020-2022年,每年需新審批6-8台核電機組。
核電燃料行業現狀分析指出,中核集團與法國阿海琺(原屬於法國法瑪通)簽署了年處理量800噸的乏燃料商業處理-再循環工廠合作項目,預計於2030年投產。2020年9月,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燃料後處理放化綜合實驗設施首次熱實驗順利完成,成功獲得鈾鈽產品,為後續技術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後處理市場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我國建立了核電站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制度。2020年國家原子能機構印發了《核電站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項目管理辦法》,對運行5年以上核電的上網電價徵收0.026元後處理處置基金。雖然獲得資金支持,但目前我國後處理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顯著差距,不具備自主建造大型商用後處理廠的實力。
核電作為高效性、高經濟性的清潔能源,是解決未來化石能源日趨枯竭問題的最佳方案,在核電政策規劃目標明確,核技術相關應用更為廣泛的條件下,核電發展將迎來更多機遇和空間,以上便是核電燃料行業現狀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