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末,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為20.25萬億元,較2015年同比增長23.92%。信託規模普遍增長較快,銀行系公司優勢明顯。2016年全行業共57家信託公司的信託資產規模實現同比增長,占比達83.82%。 那麼金融信託發展趨勢會是怎麼樣的呢?
通過對金融信託發展趨勢的詳細分析得知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5.61萬億元,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2.41%,為近兩年來首次負增長;同比增速較2017年四季度末的29.8%進一步放緩至16.6%。
從信託資金來源來看,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單一資金信託占比為45.54%,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0.19個百分點;集合資金信託占比為38.73%,較2017年四季度末增加約1個百分點;管理財產類信託占比為15.73%,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0.8個百分點。
2017年12月,銀監會發布了《關於規範銀信類業務的通知》,將銀信通道業務明確為「信託資金或信託資產的管理、運用和處分均由委託人決定,風險管理責任和因管理不當導致的風險損失全部由委託人承擔的行為」。同時要求銀行按照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將穿透原則落實在監管要求中;要求銀行還原業務實質,不得利用信託通道規避監管要求或實現資產虛假出表。在金融去槓桿背景下,一系列監管政策旨在控制通道業務發展,信託業的轉型迫在眉睫。未來的信託行業轉型具有以下方向:
首先,立足信託本源業務,發展家族信託與財富管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高淨值人群不斷增長。興業銀行與波士頓諮詢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國私人銀行2017》顯示,我國目前個人財富管理市場規模已超過120萬億元,且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信託在私人財富管理業務上具有天然的優勢:其一,信託具有風險隔離性質,能夠保證私人財產與企業財產有效分割,信託資產的獨立性較強,例如英美法系下的不可撤銷信託。其二,信託的全牌照性質使得信託可以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中跨市場地尋找投資手段、實現資源配置,以保障財富增值。同時,慈善信託、消費信託也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其二,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在已開發國家是重要的支持房地產發展的資本市場工具。一方面能夠為房地產投資拓展直接融資渠道,降低其對銀行信貸的依賴,另一方面為投資者提供較為穩定的回報,並與股票和債券等傳統投資工具形成風險分散。未來在相關法律與監管政策落地後,信託公司有望在REITs市場中獲得發展。
其三,資產證券化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盤活存量資產、建設直接融資渠道的重要方向,也是「非標轉標」的發展趨勢。非標資產是指非標準化債券資產,包括信託貸款與委託貸款等,標準化資產是指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上市交易的債權資產(包括公司債與企業債等債券)或股權資產(股票、權證等)。非標轉標趨勢意味著減少通道業務,提升直接融資(股權)或標準化債權融資(債券)。
其四,多元化丶房地產信託向REITs(房地產投資信託)轉型,TBT模式政信合作向PPPP轉型。隨著監管層對房地產行業和非標融資方式的進一步限制,房地產信託收縮趨勢十分明顯,自2010年房地產調控政策頻繁出台後,房地產信託規模占比由10.64%持續下降至2016年三季度的8.45%。而資產證券化是非標準化債權向標準化債權轉變的主要途徑,REITs通過集合多個投資者的資金能有效降低金融風險,避免單一融通體系下銀行監管對房地產市場的衝擊。另一方面,基金化的運作也可放到政信合作領域中。傳統BT模式往往以信託貸款或假股真債的形式為基建項目提供資金,「應收帳款」抵押是基礎設施信託的主要操作模式,但不少地方政府「借新債還舊債」,造成很高的流動性風險。PPP模式的特點恰恰在於項目前期流程較多、項目規模較大、周期較長及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等特點,政府在分享一部分項目收益的同時,分攤了項目的風險。總體而言,信託公司積極應對政策和市場的變化,信託品類正變得日益多元。
通過對金融信託發展趨勢的詳細分析得知當前,信託行業景氣度下降,行業全要素生產率持續下降,尤其是技術進步效率明顯放緩,以往倚重的規模效率也出現較大波動,業務風險顯現,這既與中國宏觀經濟波動和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有關係,也與行業自身發展中的結構問題、短板問題有關,是發展中的問題。金融信託發展趨勢分析,在這十年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信託制度作為一種新事業正在不斷紮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土壤中,它也會像其他新事物一樣不斷經歷試錯和優化的過程,把握中國信託業的這十年所呈現的大趨勢,才能做到順勢而為,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才能繼續乘風破浪。 以上便是筆者對金融信託發展趨勢的詳細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