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膨脹石墨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層狀結構的功能材料,在化工、冶金、環保等領域展現出廣泛應用前景。隨著行業技術升級與市場需求的多元化,2025年可膨脹石墨行業競爭焦點逐漸向原料優化與性能提升方向傾斜。以天然微細鱗片石墨為原料製備可膨脹石墨的技術路徑,因涉及資源高效利用與結構性能調控,成為當前研究與產業實踐的關鍵方向。深入探究氧化程度對可膨脹石墨結構及膨脹性的影響機制,對提升產品競爭力、推動行業技術革新具有重要意義。
以平均粒徑為 19.71μm 的天然微細鱗片石墨為原料,採用化學氧化法製備不同氧化程度的可膨脹石墨。具體工藝為:在濃硫酸介質中,通過改變高錳酸鉀用量(0.2-0.8g/g 石墨)調控氧化程度,經低溫反應、升溫熟化、水洗中和及乾燥後,獲得系列可膨脹石墨樣品。將樣品在 800W 微波環境下膨脹 30 秒,製得微細膨脹石墨,其膨脹容積最高可達 65.9mL・g⁻¹。該工藝通過氧化劑用量的精準控制,實現了可膨脹石墨結構中三相組成(石墨相、石墨層間化合物相、氧化石墨相)的動態調節,為性能優化提供了實驗基礎。
氧化處理使可膨脹石墨物相組成由單一石墨相轉變為三相共存體系。XRD 分析表明,隨著高錳酸鉀用量從 0.2g 增加至 0.8g,石墨相含量從 40% 降至 9%,氧化石墨相從 3% 增至 58%,石墨層間化合物相則先增後減(57%-33%)。這種物相演變與氧化 - 插層過程密切相關:低氧化程度時,硫酸根離子通過靜電作用插入石墨層間形成層間化合物;高氧化程度時,層間離子逐漸釋放,氧化石墨相占主導。結構模型顯示,氧化反應從石墨邊緣向內部推進,形成由外至內的氧化石墨相、層間化合物相、石墨相梯度分布,揭示了氧化程度對可膨脹石墨微觀結構的決定性作用。
FTIR 與 Raman 光譜分析表明,氧化處理引入了羥基(-OH)、環氧(-O-)等含氧官能團。隨著氧化程度增加,羥基的伸縮振動峰(1098cm⁻¹)與彎曲振動峰(1400cm⁻¹)強度逐漸增強,當高錳酸鉀用量達 0.8g 時,環氧基團特徵峰(1121cm⁻¹)開始出現。拉曼光譜中,D 峰強度(缺陷特徵峰)與 G 峰強度比值(ID/IG)從 0 增至 1.33,表明結構無序度隨氧化程度升高持續增大。低氧化程度時(ID/IG<1),結構缺陷主要源於邊緣氧化;高氧化程度時(ID/IG>1),層內碳原子雜化狀態改變成為無序度增加的主因。元素分析顯示,碳含量從 81.18% 降至 58.78%,氫含量從 0.33% 升至 1.51%,硫含量先增後減(0.75%-2.21%-1.96%),進一步印證了層間硫酸根離子的插入與脫出過程。
膨脹性能測試表明,高錳酸鉀用量為 0.4g 時,可膨脹石墨膨脹容積達最大值,超過該用量後膨脹倍數呈線性下降,直至完全喪失膨脹性。SEM 觀察顯示,最佳氧化條件下(0.4g),膨脹石墨呈規則蠕蟲狀結構,蠕蟲長度可達 100μm 以上,邊緣形成 1-5μm 的網絡型空隙與 V 字形開裂;高氧化程度時(0.8g),因氧化石墨相增多,層間插層物易脫出,導致膨脹失效。微波膨脹機理分析指出,層間硫酸根離子與水分子在微波作用下劇烈熱運動,產生的氣化為膨脹提供驅動力,而插層離子的數量與分布直接決定膨脹容積。當氧化程度適中時,層間離子數量多且分布均勻,可形成高效膨脹驅動力;過度氧化則導致離子流失與結構剛性下降,最終喪失膨脹能力。
本研究系統揭示了氧化程度對微細鱗片可膨脹石墨結構與膨脹性的影響規律。通過調控高錳酸鉀用量,可實現可膨脹石墨三相組成、官能團結構及層間離子分布的精準控制,其中插入層間的硫酸根離子數量是決定膨脹容積的核心因素。《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可膨脹石墨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實驗數據表明,當氧化劑用量為 0.4g/g 石墨時,可獲得膨脹容積達 65.9mL・g⁻¹ 的高性能產品,為微細鱗片石墨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技術路徑。在2025年可膨脹石墨行業競爭中,該研究成果對優化原料選擇、提升產品性能、推動綠色製備技術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有助於企業通過工藝創新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促進行業向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