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農業領域正經歷著深刻變革,農業物聯網技術成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2025年,農業物聯網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眾多企業紛紛布局該領域,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已有超5000家公司開展農業物聯網業務的市場化初步運作,如何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競爭力的再造,成為農企亟待解決的問題。
1999年物聯網概念被提出後,農業物聯網作為其在農業領域的延伸,迅速發展。農業物聯網涵蓋硬體和軟體兩大部分,硬體包括作物及動物生長感知設備等,軟體涉及節點通信、數據處理等。據《2025-2030年中國農業物聯網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在全球範圍內,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在農業物聯網應用上走在前列,已在農業產業鏈多個環節實現數據自動獲取和共享,積累了豐富經驗。我國農業物聯網產業雖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迅速,已有超 5000 家公司開展相關業務的市場化初步運作,藉助物聯網數據為客戶提供智慧農業服務。
隨著農業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農業企業在發展中面臨諸多問題。部分企業對農業物聯網技術認知不足,不了解相關產品;在將農業物聯網技術與自身產業結合時,缺乏應用能力;現行的科層管理模式難以快速響應新趨勢,敏捷性欠缺;並且多以產品為中心,缺乏以客戶為中心的生態經濟思維,亟需重塑競爭力,尋找新的發展動能。
農業物聯網技術賦予農業設備感知測量、自動控制、智能優化三大功能。感知測量功能是基礎,能助力企業明確客戶價值和競爭戰略定位;自動控制功能通過代碼算法實現遠程控制;智能優化功能依託大數據和智能控制,可靈活優化生產、流通環節,實現柔性生產。基於數據驅動,農業物聯網通過傳感器採集數據並分析應用,幫助企業優化生產流程,提高運營效率,滿足客戶定製化需求。
在農業物聯網影響下,企業競爭格局發生變化。在競爭對手層面,農業物聯網技術創造出產品差異化和增值服務機會,細分客戶群體,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新進入者面臨更高技術壁壘和成本,威脅降低;農業物聯網生產的產品品質和定製程度更高,降低了替代產品威脅;產品差異化擴展,購買者議價能力受品質和功能性定價影響;農業物聯網重塑供應鏈關係,傳統農業投入品供應商議價能力變弱。
企業應結合應用場景經驗,構建全新技術基礎設施。制定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匹配場景和種植養殖模型;建立以農業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應用平台,實現產品、設備、數據和人的互聯互通;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實現智能種植養殖和協同運營,探索新商業模式。
農企需轉變思維,從傳統產品思維轉向生態系統思維,超越企業和產業邊界,開放合作,融入數字經濟生態系統,改變競爭格局。
農業物聯網對人才技能需求多樣,企業應培養信息技術與運營技術、業務與技術相結合的複合型人才,並利用眾包平台與外部協作。
綜上所述,農業物聯網作為農業信息化的關鍵技術,在2025年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對農企競爭力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既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使農企面臨新的挑戰。通過全面優化技術架構、擁抱數字生態系統、組建專業業務團隊等策略,農企能夠實現競爭力的再造,在農業物聯網時代提升生產效率,優化產業價值鏈,推動 「農業 + 物聯網」 的轉型升級,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