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國噴墨印刷產業布局分析,一場始自出版集團的自上而下推動按需出版印刷的風潮正在來臨,由此帶來的按需出版印刷投資熱情正在被點燃。現對2016年我國噴墨印刷產業布局趨勢分析。尤其是出於對未來市場的樂觀預計,生產型高速噴墨印刷設備正成為這一輪投資的熱點。然而,仔細想來,在引進設備後,困擾了按需出版印刷市場10多年的贏利問題,真的已經被破解了嗎?貫通產業鏈的資源平台搭建進展如何?如果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都不那麼樂觀,當下我們又該拿什麼來收回高速噴墨印刷設備的成本投入呢?本文將藉助國外按需印刷經典案例,深入分析國內按需出版印刷市場之現狀,探尋阻礙按需出版印刷發展的深層原因,以尋求國內印刷企業突破按需出版印刷贏利困境的方法,讓購置的設備發揮原本應有的效力。
閃電源公司(LightningSource)是全球開展按需出版印刷業務的標杆,但是該公司的成功離不開美國相對成熟的按需出版印刷市場。據統計,早在2008年,美國按需出版圖書品種便首次超過傳統出版的圖書;2009 年,美國按需出版的圖書品種同比增長了181%;2010年,美國按需出版的圖書品種同比增長169%;2011年,美國按需圖書出版申請的ISBN已達 110萬個。近兩年,隨著網絡、移動互聯的進一步發展,美國按需出版市場更是取得了長足進步。反觀國內,我們不得不承認,儘管迫於轉型與倉儲成本壓力,但是國內按需出版市場還處於培育期。
雖然近兩年,不少印刷企業都引進了高速噴墨印刷設備,但是一個不爭得的事實是,很少有印刷企業的數字印刷設備能夠「吃飽」。以當前的情況,目前印刷企業大手筆引進按需出版印刷設備的動因還只是業務布局和戰略投資。
比如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責任公司,雖然在2014年年初引進了生產型數字印刷設備及配套數字印後設備,再加上其之前已有的1台彩色數字印刷機和2台黑白數字印刷機,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按需出版印刷能力,但是僅服務於社內按需出版圖書根本無法「吃飽」,還得承接社會印件以及民營出版機構的圖書。
河南新華印刷集團於2013年也引進了高速噴墨印刷設備,但是據了解,地方志和專業類高職教材業務是他們今年的按需業務拓展重點。在按需出版印刷領域相當高調的虎彩集團,正緊鑼密鼓地與各大出版集團合作,但是距離「餵飽」他們的全部按需出版印刷設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目前,投資按需出版印刷市場上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大部分企業還是抱著「養孩子」的心態來引進按需印刷設備。意思是說,養孩子25歲之前都不會有很大回報,但是父母一定會老,所以孩子一定要養,堅持25年就好了。對於按需出版印刷則是,傳統書刊印刷的業務一定會衰落,所以按需出版就必須開展,堅持三五年之後,也許就柳暗花明了。
噴墨印刷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面對並不充足的活源,印刷企業該何去何從?顯而易見的是,如果單純地將按需出版印刷看作是「短訂單的印刷複製」,那麼在市場需求無法上量的情況下只能是無法贏利,而在按需印刷市場需求上量之後,恐怕也只會陷入同質競爭。那麼,我們究竟該怎樣?開展按需出版有沒有聯動效益?
先來看美國市場。在美國,按需出版印刷在促進傳統印刷企業向數字印刷轉型時,給印刷企業帶來了一個額外的驚喜,就是讓印刷企業通過對不同出版機構的數字內容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後,建立起綜合性數字內容資源管理中心。有了它,印刷企業不僅能提供印刷服務,更可以向數字資源的綜合運營、銷售延伸。比如閃電源公司,依託按需出版印刷形成的數字資源平台,為出版社、零售商、圖書館和教育發行機構分別定製了4套解決方案。一方面為出版社和零售商提供數字資源的紙質和數字方式分銷服務,另一方面為圖書館和教育機構提供內容資源的紙質和數字的內容應用服務。其母公司英格拉姆公司(Ingram)也因此從傳統圖書批發商轉型成為數位化時代的內容資源綜合分銷商。
美國市場的閃電源公司並非特例。加拿大布里茲印刷公司(Blitzprint)原本也是一家傳統書刊印刷企業。在傳統印刷業務逐漸萎縮的背景下,布里茲印刷公司開始開展數位化業務,切入點便是兒童圖書和個性化回憶錄的按需出版。前進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傳統業務和數字業務的融合,如何讓數字業務能發揮最大效益也曾經困擾著布里茲印刷公司。然而通過MIS系統的打造,第一個問題已經解決,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開展按需出版業務,布里茲印刷公司的數字資產得到快速積累,他們抓住時機,並沒有讓這些數字資產躺在雲端「睡覺」,而是衍生出了一家新的公司和網站,為客戶提供包括按需出版印刷在內的一條龍服務。比如對書籍提供設計、編輯服務,分銷和市場推廣的諮詢服務、適應各種不同閱讀器的電子版本的轉換服務,這些服務當然都是有價的。
以按需出版印刷服務為基點,最終實現「讓服務內容超越印刷」的不僅只有海外印刷企業,事實上,早期涉足按需出版印刷的北京中獻拓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也在按需出版數字資源的整合和利用上做了一些嘗試。這家公司涉足按需出版印刷的時間比較早,但是目前來看這塊業務並不是他們贏利最高的部門,但卻拓寬了這家公司在其他業務領域的發展。目前按需出版印刷已經和北京中獻拓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數據處理中心相結合,為客戶提供前端內容數位化、格式轉換、按需出版印刷等業務,形成了前端後端完整的業務架構。
由此可見,將按需出版切割出來、單獨地作為一塊業務來發展並不明智,如何在國內市場條件並不成熟的條件下,先從按需出版印刷做起,逐步積累數字出版資源,進而提高客戶黏性,開拓延伸業務,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在國內按需出版印刷市場的需求培育期,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豐富的按需出版內容資源平台。這一平台的建立不僅要靠印刷企業的資源積累,更重要的是始自出版機構的內容資源大整合。
其實早在2010年左右,國內已經有不少出版社申請了專項資金,用於構建出版內容的資源庫,比如內蒙古建立了蒙語出版資源資料庫、寧夏建立了伊斯蘭語出版數據資源庫等。只是這些資源庫彼此之間缺乏關聯性,並未考慮不同資料庫之間的一致性、也沒有充分考慮放入其中的數據的可利用性和可挖掘性,都是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這導致當讀者需要大範圍檢索某一項技術,並計劃將其按需印刷時,他可挑選的範圍仍然是相對局限的,可能只有某個或幾個出版社的內容資源,將這些資源順利組合很可能有困難,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終端市場對按需出版印刷的熱情。
如果建立了強大的內容數字資源平台,那麼必將極大地推動國內按需出版印刷的發展,而出版機構也能夠在庫存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實現綠色出版。但是為何幾年時間,仍然沒有出現一個成型的數字資源平台呢?其實,從技術角度來看,完全不存在難題,但在「內容為王」的出版界,來自版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難點才是關鍵。如果共建平台,如何能夠進行合理的利益劃分,清晰的贏利模式是什麼?這些問題短期內仍然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