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占比達到15%,全球氫能產業鏈發展現狀上升到國家級戰略布局上,我國也頒發推進氫能產業鏈發展政策,加大行業研發投入力度,氫能已成為許多經濟體碳中和投資計劃的核心要素。以下對氫能的發展趨勢分析。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缺乏氫能發展的整體頂層設計,以及戰略規劃、專項規劃和政策體系。預計到2030年,全球氫能領域投資總額將達到5000億美元。世界能源理事會預計,到2050年氫能在全球終端能源消費量中的占比可高達25%。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70年全球對氫氣的需求將達到5.2億噸。根據公布的2022-2027年中國氫能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風險分析報告指出,氫能將創造3000萬個工作崗位,減少6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2.5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
氫能行業的投資顯著增加,特別是在生產技術方面,隨著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成本下降,氫能的成本也將隨之下降,產業將擁有更大的增長潛力。現從氫源不綠、場景單一、重複投資三大傾向來分析氫能的發展趨勢。
氫源不綠是首要問題。就氫能本身而言,它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能源,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氫能是一種二次能源,需要通過消耗煤炭、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等一次能源才能產生。氫能的清潔程度取決於製取方式。2020年我國氫氣來源中,62%為煤制氫,19%為天然氣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僅占比1%,氫來源亟待「綠化」。大規模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將導致氫需求快速增長,面對當前高昂的「綠氫」成本,市場有可能倒向成本更低的「灰氫」,不利於「雙碳」工作推進。
應用場景過於單一也制約了產業破局。在當前已發布氫能產業政策的省市中,幾乎都將發展重點聚焦在氫燃料電池汽車及其產業鏈上,對於氫能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則很少提及。單一化的應用場景,不僅制約了氫能發揮比較優勢、確立市場地位,而且讓一些真正脫碳困難的領域進展緩慢。實際上,氫能在乘用車領域的替代優勢並不明顯。無論是當前高昂的制氫、運輸成本,還是滯後的加氫站、運輸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都使得氫能汽車在與純電動汽車的競爭中處於下風。
重複投資風險同樣值得警惕。當前我國氫能產業核心技術尚未突破,關鍵材料依靠進口,短期內尚不具備大規模商業化發展條件。但在氫能產業發展熱潮下,一些地方政府頭腦發熱,忽視地方實際和產業規律,跟風上馬氫能項目,將導致氫能產業低水平重複和資源浪費,影響我國氫能產業健康發展。
實現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必然與氫能產業的發展、氫能生態的建立密切相關。氫能產業發展有利於實現我國能源轉型,有利於形成我國新經濟增長點,有利於實現我國綠色發展目標,為此,要加快發展、科學發展。
以上是小編對氫能的發展趨勢分析的大致介紹了,如上了解更多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