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以及PPP等新興商業模式的助推,我國環保投資市場正呈現前所未有的火熱態勢。那麼投資環境行業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近年來,國際社會圍繞國際投資協定體系進行著激烈的辯論。同時,很多國家通過制訂新的投資協定範本或商簽新的投資協定,試圖制訂新一代國際投資規則。這些都表明,對當前國際投資協定體系進行改革已成為各方的共識。國際投資協定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
2016年12月發布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生態環保建設的高度、重視度達到空前的高水準。2015年我國環境治理投資占GDP比重僅為1.3%,而已開發國家治理高峰期時,治理投資占GDP為2.5%左右。假設未來幾年GDP增速6.5%,我國治理投資占GDP比重為2.5%,對應十三五投資為10.3萬億,遠超十二五期間4.3萬億。
規劃提出將推動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並通過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開展環保督查等方式,提升環保執法部門的權利,從而避免之前「用綠水青山換取GDP」。此外,劃分各責任主體,每名官員的任務、責任均明確化,消除「互相推脫」的狀況,用行政手段去倒逼各官員重視生態治理。
從投資環境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國際投資協定在為外國投資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給締約國國內政策帶來一定的限制。國際社會(包括已開發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對後者可能帶來的風險日益關注,要求在投資者保護與確保國家公正政策空間之間實現適度的平衡。
本世紀以來,投資者-國家爭端案件大幅增加。截至2014年底,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機制(ISDS)受理案件累計達608起,涉及99個國家。發展中國家仍是訴訟的主要對象,同時已開發國家所占比例也在上升。ISDS已裁決案件總數達到405件,裁決的平均賠償金額高達11億美元,單一案件最高賠償金額更達50億美元,給被訴發展中國家帶來巨大的財政負擔。同時,ISDS在仲裁過程中對協定文本作出的擴大化的,有時甚至是前後矛盾的解釋,招致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要求改革投資爭端機制的呼聲高漲。
2017-2022年中國環境污染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示,傳統的國際投資協定在提供投資者保護的同時,很少對投資者應盡的義務作出規定。國際投資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即是確保負責任的投資行為,促進外國投資為東道國帶來最大的利益,同時避免各國為吸引外資競相降低環境、社會及其他標準。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環衛服務產業市場化率在20%左右,而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環衛服務產業市場化率已經超過60%,中國環衛服務產業市場化水平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除了政策推動因素以外,未來推動中國環衛產業市場化的因素還有:1)政府部門通過環衛市場化可以緩解財政壓力;2)政府部門既是服務提供者也是服務付費者,缺乏專業的管理和作業水平,環衛運營項目效果不佳,而專業的環衛公司在技術創新和機械化作業上擁有自身的技術優勢。以上便是投資環境行業發展趨勢的相關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