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作為具有重要經濟和科研價值的魚類,在全球範圍內備受關注。其不僅有著 「活化石」 的美譽,而且鱘魚卵製成的魚子醬更是與鵝肝、松露並稱 「世界三大珍饈」。然而,由於野生鱘魚種群數量因過度捕撈和生存環境破壞而急劇下降,人工養殖和保護成為了鱘魚產業發展的關鍵。在鱘魚的人工養殖過程中,胃內異物和體腔內器官病變等問題時常出現,嚴重影響鱘魚的健康和生長,這也促使行業不斷探索新的技術來解決這些難題。
鱘魚在分類學上屬於硬骨魚綱、鱘形目,現存共 27 種。因其特殊的生物進化歷史和在生態系統中的關鍵地位,鱘魚的保護和養殖工作至關重要。但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野生鱘魚數量銳減,所有現存鱘魚均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其中 63% 被列為極度瀕危級別。在人工養殖和保育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患病或體質較弱的鱘魚個體,對其進行救治十分必要。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鱘魚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鱘魚特殊的底棲習性和攝食行為,使其在野外和人工養殖環境中容易誤食異物,像鵝卵石、塑膠袋、扎帶、螺絲等。這些異物會對鱘魚的生長發育和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嚴重時可導致器官病變甚至死亡。大型魚類外科手術成為解決鱘魚胃內異物問題的重要途徑,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對鱘魚物種保護和養殖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選用雜交鱘(西伯利亞鱘♂× 史氏鱘♀)作為試驗對象,體長控制在 (45±3) cm,共 2 尾。將其暫養在長 2.7m、寬 2.7m、高 1.2m 的方切圓型循環水養殖池內,養殖池水溫保持在 (22±2)℃,水體溶解氧在 7mg/L 以上,氨氮質量濃度不超過 0.15mg/L,亞硝酸鹽質量濃度不超過 0.02mg/L ,為鱘魚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
準備多種試驗器材,包括麻醉劑 MS - 222(3 - 氨基苯甲酸乙酯),用於麻醉鱘魚;生理鹽水、碘酒、消毒酒精用於消毒;10mL 注射器、止血紗布、消毒棉球輔助手術;手術刀、手術剪、無 / 有齒鑷、創巾鉗、止血鉗、持針鉗、圓形針、棱針、縫合線、可吸收縫合線以及 502 醫用組織膠等用於手術操作;還準備了顯微鏡用於觀察。
手術人員要進行嚴格的無菌準備,先修剪指甲,取下手錶和飾物,從手指至肘上 10cm 處用肥皂交替刷洗,再用清水沖洗,重複 3 次,約 10min。之後用無菌巾從手到肘擦乾,避免使用吹乾機。塗擦消毒劑後,保持拱手姿勢,避免手臂接觸未滅菌物品。最後由助手協助穿戴口罩、帽子及無菌手術衣。
試驗動物在術前 24h 停止投喂,麻醉前檢查心跳、鰓動次數等指標。使用質量濃度為 100mg/L 的 MS - 222 進行浸浴麻醉,麻醉後將鱘魚呈側臥體位放置,期間根據復甦情況補充麻醉藥物。
手術時,先從手術區中心向四周畫圈消毒,用碘酒棉擦拭 2 次,間隔 1min,再用酒精棉脫碘。消毒完成後,沿胸鰭基部中線切開受試鱘魚皮膚,第 1 次切開 8cm,第 2 次切開 10cm,分離皮下組織,牽開皮膚暴露臟器。在主手術中,用止血鉗夾住食道,剪開 2 - 3cm 開口,壓迫止血後擦拭乾淨。閉合手術通路時,用可吸收縫合線縫合食道和皮下組織,第 1 尾試驗魚皮膚採用 1 針 1 節方式縫合,第 2 尾試驗魚採用連續縫合結合醫用組織膠的方式。
術後護理對於鱘魚的恢復至關重要。麻醉甦醒後,要輔助鱘魚遊動,防止其碰撞及翻肚。在創口癒合前,鱘魚需要禁食。養殖水體水溫保持在 22℃,每周用質量濃度 0.5mg/L 的聚維酮碘進行水體消毒。術後 24h 內嚴密觀察,之後每日觀察,防止發生併發症。連續 3d 注射硫酸慶大黴素抗感染,每 7d 記錄創口恢復情況,並進行觀察及拍攝記錄,按照紅腫和切口癒合的評估標準完成手術記錄表進行評估。
第 1 次手術主要是探索手術的基本要素,確定手術時長可控制在 1h 之內,麻醉藥物質量濃度在 100 - 150mg/L,術後恢復時長約為 35d,同時發現 1 針 1 結縫合方式存在開線和勒斷皮膚的問題。
第 2 次手術在第 1 次的基礎上優化,減小麻醉藥物濃度提升範圍至 100 - 120mg/L,並在手術過程中補充使用 1 - 2 次麻醉藥物。採用連續縫合結合醫用組織膠的方式,502 醫用組織膠減少了腹部張力,加快了癒合速度,術後 20d 創口癒合。綜合兩次試驗結果,初步制定了鱘魚開腹手術的基本流程,包括麻醉、安置體位、清潔切口、打開手術通路、取出食道、切開食道、食道縫合、臟器歸位、閉合手術通路、手術創口封膠、入池復甦等步驟,總時長控制在 53 - 85min。
在術後護理過程中發現,創口紅腫程度與癒合程度呈現正相關關係。5cm 長的創口在無開線的情況下,20d 左右可完全閉合,且未發生併發症及繼發感染現象。但後續檢查發現腹腔內部與腸道粘連的情況,組織切片顯示腹部癒合創口的真皮層比正常真皮層更薄,且與腸道表皮粘連。
基於試驗結果,鱘魚外科手術技術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麻醉判定方面,目前以鱘魚呼吸消失判定深度麻醉,無法通過呼吸頻次判斷麻醉效果,深度麻醉與死亡的行為界限不明顯,麻醉成為手術最大隱患。可參照哺乳動物外科手術監測心跳的方式,使用心電儀、聽診器等設備,引入魚類心跳麻醉效果的監測,確定最適麻醉劑量,保障手術安全。
在縫合技術方面,第 1 次試驗的 1 針 1 節縫合方式效果不佳,第 2 次試驗改用連續縫合結合醫用組織膠,效果有所改善,但對於更大個體的鱘魚,還需解決 「厚皮」「硬皮」 的縫合問題,縫合技術和縫合線的選擇是關鍵。
手術併發症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像術中術後大出血、心臟驟停、臟器粘連等。可以借鑑人類及獸類的外科手術經驗,針對臟器粘連問題,嘗試應用人類外科手術的相關技術,並結合鱘魚的生理結構進行優化。
鱘魚腹腔切開術及術後恢復技術的研究對鱘魚養殖和保護意義重大。通過試驗驗證了鱘魚開腹手術的可行性,初步建立了手術基本流程,模擬了取胃異物的全過程,達到了應用的基本要求。但目前仍存在麻醉判定、縫合技術以及手術併發症等問題需要解決。未來應進一步優化手術操作技術、用藥選擇、術後護理及康複評價等方面,包括研究手術切口方式與大小、縫合方式、不同麻醉方式以及術後護理措施對鱘魚康復的影響,完善鱘魚手術技術,推動鱘魚養殖和保護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