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外包 內容詳情
醫藥外包行業技術
 醫藥外包 2019-01-14 11:44:48

  國內醫藥外包行業保持了快速發展態勢,市場規模已由2011年的140億元增長至2017年約560億元,複合增速達26%。醫藥合同外包是指醫藥企業通過引入第三方服務的形式,承包方負責合同範圍內的研發、生產或銷售業務部分,並承擔相應業務投資風險。以下對醫藥外包行業技術分析。

  醫藥外包行業技術分析,在全球醫藥外包業務逐漸向新興地區轉移、我國醫藥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及藥物研發支出快速增加等因素影響下,國內醫藥外包行業保持了快速發展態勢,市場規模已由2011年的140億元增長至2017年約560億元,複合增速達26%。未來幾年,在國內醫藥外包企業承接全球業務能力不斷提升、國內創新藥研發漸入佳境以及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陸續展開等背景下,醫藥外包行業分析指出,國內醫藥外包行業仍舊可以保持20%以上增速,到2020年行業規模有望達到近千億。

  我國醫藥外包市場規模及增速

醫藥外包行業技術

  外包是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委託方與受託方更多是戰略上的合作,委託方對於外包服務提供商的依賴度要遠高於對OEM的依賴度。在供應商,SOP和QMS上外包服務方有更多的主動性,只需委託方認同,完全可依據自身的相關流程與規定執行。除IP外,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自身經驗,資源與技術優勢來協助客戶做好項目。現從兩大方向來分析醫藥外包行業技術。

  (1)我國製藥公司自主研發的新藥較少,研發能力較弱。

  在我國,受資金力量的影響新藥研發一直都是中國藥企的軟肋。我國入世後,創新藥物如雨後春筍般,頻頻出現,但是真正被國際承認的新藥極少,大部分都是仿製藥,獨立自主研發的藥物就更少了,有專家通過調查發現目前我國西藥市場上有97%的藥品都是仿製藥品。醫藥外包行業技術分析,此外在研發能力方面,絕大多數製藥公司沒有研發團隊,或力量薄弱,或根本沒有懂研發的人才;沒有現代研發的意識和理念;沒有或缺乏研發的經驗;沒有研發的設施和條件。

  (2)多數製藥公司忽略藥物智慧財產權

  在註冊能力方面,絕大多數製藥公司沒有團隊,或力量薄弱,或嚴重缺乏註冊人才;對法規和指南的要求了解不全、不深或甚少;沒有註冊經驗,更不了解法規和指南以外的審評實踐;沒有意識和能力來根據法規和指南的要求和註冊經驗,規劃和指導研發工作。 就目前中國製藥公司的研發與註冊能力而言,有以下5種類型:強研發強註冊、強研發弱註冊、弱研發強註冊、弱研發弱註冊、無研發和註冊。醫藥外包行業技術分析,一般極少數的大型、外資和合資企業擁有自己的研發與註冊團隊,做得比較好占第一種類型,絕大多數企業的研發與註冊能力是參差不齊的,而既無研發和無註冊能力的公司在我國也是居大多數。

  醫藥外包行業技術分析,醫藥外包源於上世紀80年代美國,作為醫藥產業鏈社會化分工的產物,醫藥外包憑藉自身專業、高效的業務模式,大大縮短了新藥項目的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活動的風險。目前覆蓋領域及相關服務已經涵蓋了研發服務的整個過程,成為整個醫藥產業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熱門推薦

醫藥外包相關研究報告
醫藥外包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