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是我國碩果僅存的古代自然科學學科,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傳統醫藥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中醫藥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無論從理論體系上,還是從治療方法和手段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中醫藥要想更好的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上也必將要走現代化的創新之路。以下是2105年我國中醫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亞洲仍是主場
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我國中藥進出口額為19.8億美元,同比增長23.94%。其中,出口14.9億美元,同比增長22.49%;進口4.9億美元,同比增長28.57%。
目前,我國中藥已出口至168個國家和地區。亞洲地區是中藥出口的主要市場,2013年上半年向該地區出口9.2億美元,同比增加26.3%,占比達到61.78%。
美國市場一直是我國中藥出口重要目標市場,連續多年位列我中藥出口第三大市場。今年上半年,我國對美國出口中藥2.07億美元,同比增長26%。此外,對於門檻較高的歐洲,2013年上半年,中藥出口額為2.4億美元,同比增長14.66%,占我國中藥出口的16.31%。
中西標準之爭
2013年5月,北京的一個大型交易博覽會上,石家莊以嶺藥業的相關負責人帶著蓮花清瘟尋求以註冊藥品身份進入國際市場的合作機會。她一邊介紹這款藥的作用,一邊慨嘆,迄今還沒有中藥以治療性藥品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
由於標準的差異,中藥摩擦事件時有發生。2013年8月20日,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發出警告,白鳳丸、發寶、牛黃解毒片等部分未經許可的中藥中含有過量的鉛、汞與砷。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曾建議,一方面要借鑑西方的技術標準,從提取分離、質量控制等多方面來提升自己的標準。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具有中醫藥特點的自主標準。
全產業鏈模式的邁進
從最初的單一針灸醫療服務產品帶動中藥產品走出去,到向教育、科研、貿易和文化全產業鏈模式邁進,中醫藥走出去也在不斷探索。
以百年老店同仁堂為例,每進入一個國家和地區,都先讓外國朋友們從望聞問切、針灸推拿等診療中感受中醫藥文化理念。在藥店之外,設立了坐堂醫生,還與當地醫院合作開設診療中心,如在新加坡的3家中醫診療中心就開設在當地西醫醫院中。
借船出海、多點拓展也是中醫藥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今年京交會期間,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與柬埔寨綠色王國聯盟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主打中醫藥旅遊項目的合作;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簽署了中醫藥醫療合作項目。更多相關中醫行業發展趨勢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中醫產業市場運行暨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