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分析 氫能 內容詳情
2025年氫能市場分析:全球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中國加氫站建設亟待提速
 氫能 2025-03-07 18:45:57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據行業預測,到2025年全球氫能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其中我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場,正加速布局氫能產業鏈。截至2024年底,國內輸氫管道總長度僅400公里,加氫站數量約500座,主要分布在廣東、山東、江蘇等經濟發達省份,而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為2.7萬輛。這一數據表明,我國氫能基礎設施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亟需通過系統性規劃與技術創新突破發展瓶頸。

  

  一、氫能基礎設施滯後制約產業規模化

  當前氫能應用潛力已延伸至交通、工業及儲能等領域,但基礎設施短板成為主要制約因素。輸氫管道和加氫站的覆蓋率不足,導致氫能供應效率低下,尤其在跨區域運輸環節存在明顯斷層。例如,京津冀、長三角等經濟圈雖率先開展試點,但全國性氫能高速網絡尚未形成,嚴重限制了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與應用場景拓展。

  二、氫能管理體系亟待完善以破除發展壁壘

  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核心問題在於政策統籌不足。目前氫能歸口管理部門尚未明確,導致標準制定、審批流程及安全監管存在碎片化現象。例如加氫站建設需協調住建、應急、能源等多部門,流程複雜且周期長。此外,技術規範缺失也阻礙了關鍵設備的標準化生產,如高壓輸氫管道材料與液態儲氫裝置的研發仍依賴進口。

  三、氫能技術研發與標準體系需加速突破

  低成本制氫與高效儲運是行業核心痛點。數據顯示,當前國內加氫站建設成本高達1,500萬元/座,主要因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建議加大政策支持,重點攻關氫氣液化技術、固態儲氫材料及長距離輸氫設備研發。同時需建立統一的氫能質量檢測和基礎設施安全標準,為規模化應用提供技術保障。

  四、氫能區域協同與市場化機制是關鍵路徑

  解決加氫站分布不均問題需通過跨省協作,優先在經濟圈內構建氫能高速網絡。例如以京滬高速、沿海乾線為試點,串聯重點城市形成示範帶,並逐步向中西部擴展。此外應創新投融資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如採用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或BO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降低企業負擔。目標到2030年全國加氫站數量突破1,000座,覆蓋主要物流通道及城市群。

  五、氫能未來十年:政策支持與市場培育並行

  綜合來看,我國氫能產業已進入關鍵轉折期。短期需通過頂層設計明確歸口管理機制,統籌規劃氫能管網布局;中長期則要依託技術突破降低用氫成本,並推動加氫站建設從補貼驅動轉向市場化運營。隨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預計到2030年氫能將在交通領域實現大規模商用,並向工業脫碳、儲能調峰等場景延伸,真正成為清潔能源轉型的核心支柱。

  總結

  我國氫能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依賴於基礎設施的系統性升級。通過強化政策協同、加速技術研發、推動區域協作與市場化改革,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覆蓋全國主要經濟區的氫能網絡,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強勁動力。當前亟需以加氫站建設為抓手,打通氫能應用的最後一公里障礙,從而釋放這一清潔能源的巨大潛力。

延伸閱讀

畢馬威中國董事蔡忠銓:氫能、儲能、智能電網配套技術將成為「黃金三角」(20250325/21:48)

2025年博鰲亞洲論壇正式拉開帷幕。正在博鰲參會的畢馬威中國董事、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能源及天然資源行業主管合伙人蔡忠銓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三年,能源行業的細分領域將呈現多元化、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的特點。氫能、儲能、智能電網配套技術將成為增長最快的「黃金三角」。(上證報)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氫能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