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地時間4月8日,美國總統宣布將針對藥品實施新的關稅政策,這一決定直接衝擊了全球醫藥供應鏈。數據顯示,美國市場90%的活性藥物成分(API)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國,而印度、歐洲等地區也是重要供應方。政策變動不僅導致美股醫藥板塊集體下挫,更引發原料藥企業加速全球化布局,凸顯出國際醫藥產業鏈的高度關聯性與脆弱性。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藥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美國市場高度依賴進口藥品的關鍵原料,其中活性藥物成分(API)的90%需從境外採購。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原料藥出口國,在供應中占比達60%,涵蓋抗生素、維生素等核心品類。若加征關稅落地,短期內可能推高美國製藥成本,迫使本土企業重新評估供應鏈布局。例如肝素原料藥領域,美國市場80%的供應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國,此類剛需產品議價能力較強,但其他非必需類藥品或面臨價格波動風險。
部分龍頭企業通過多元化市場降低政策風險。以肝素原料藥出口為核心業務的企業表示,在美國市場需求剛性支撐下,產品替代難度較高,同時已擴大歐洲及新興市場的銷售份額。另一專注GLP1利拉魯肽注射劑的企業則採用靈活定價模式,並通過東南亞、南美等區域布局分散風險。數據顯示,某企業海外營收占比達50%,而另一家製劑出口企業僅將1億元收入投向「一帶一路」市場,政策敏感度相對較低。
印度作為美國第三大藥品供應國,其仿製藥出口占美總進口量的30%。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印度對美藥品出口額超127億美元,新政可能對其造成直接衝擊。歐洲藥企同樣面臨壓力,諾華、拜耳等巨頭已敦促歐盟採取反制措施以遏制產業向美國轉移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創新藥企業通過本土化生產規避風險,如某抗癌藥研發商在美國新澤西設立生產基地,並將51.4%的營收依賴轉向該市場。
行業分析表明,高端醫藥產品因美國缺乏替代產能而受影響較小。例如GLP1受體激動劑等創新藥被列入短缺藥品目錄,在關稅政策下仍保持較高議價權。某企業通過「前端定價+後端分成」的合作模式,在保證利潤空間的同時保留靈活調整餘地。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在創新藥銷售中的占比不足10%,但其價格敏感性與人口基數正成為跨國企業的新增長點。
總結:全球醫藥供應鏈的再平衡與韌性構建
美國關稅政策不僅考驗著中國原料藥企業的全球化能力,也推動國際產業鏈加速重構。剛需類藥品憑藉市場剛性需求展現抗風險特性,而技術壁壘較高的創新藥則通過本土化生產與新興市場拓展緩衝衝擊。從更長遠視角看,此次事件凸顯醫藥供應鏈韌性建設的重要性——包括多元化供應商布局、關鍵原料自主可控以及技術研發投入的持續強化。未來企業需在政策波動中把握結構性機遇,在全球博弈中鞏固自身競爭優勢。
一些專家表示,美國總統川普計劃對進口美國的藥品徵收關稅,這可能會對製藥企業和美國患者產生廣泛影響。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的衛生政策教授Mariana Socal表示:「目前已經有很多人負擔不起處方藥了。」一些華爾街分析師擔心,要將生產遷回美國國內會很困難,因為成本高昂,而且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蒙特婁銀行資本市場(BMO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Evan Seigerman在周三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全球供應鏈很複雜,製藥行業的供應鏈尤為複雜 —— 這可不像把生產iPhone時擰小螺絲的環節換個地方那麼簡單。」 他稱,關稅 「可能很難」 讓生產回流美國,因為這些公司在美國已經有了成熟的業務運營。 Seigerman表示,他預計大多數大型製藥公司可能會設定一個目標,即 「等到川普總統任期結束後,再考慮做出更具永久性的生產決策」。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