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國家醫保局明確2025年7月1日起全面實施藥品追溯碼掃碼結算政策,我國醫藥行業迎來史上最嚴監管時代。當前全國超350家藥企已接入追溯信息平台,預計到2026年將實現全鏈條數據貫通。這一布局不僅涉及萬億級醫保基金安全網建設,更標誌著中國藥品產業正式進入"一物一碼、全程追溯"的數位化治理新階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藥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我國藥品領域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監管變革。近期武漢等地曝光的"回流藥"案件顯示,參保人通過藥店套現醫保資金,購銷鏈條涉及醫院、藥販和診所等多方主體,暴露出藥品流通領域的系統性風險。國家醫保局啟動專項行動並下發首批追溯碼線索,標誌著利用數位化手段重構藥品監管體系已成為戰略級任務。
武漢"回流藥"案件揭示了藥品流通中的頑疾:參保人持卡購藥後轉售給藥販,藥品經層層倒賣最終流向醫療機構。這種套現行為導致醫保基金每年損失超億元,更嚴重威脅用藥安全。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2023年已查處此類違法案件涉案金額達數億元,涉事藥店和機構被解除協議、追究法律責任。
按照政策規劃,自2025年7月1日起所有醫保結算必須完成藥品追溯碼掃碼驗證。至2026年1月1日,醫療機構和藥店需實現全量數據上傳,購藥小票將直接顯示追溯信息。目前國家醫保局已建立專項監管平台,通過大數據篩查鎖定異常交易線索。截至2024年3月,首批350餘家醫藥企業完成系統對接,初步形成"生產流通使用"的數位化閉環。
藥品追溯碼作為20位唯一標識,正重塑行業生態。生產企業需在包裝賦碼,流通環節必須留存掃碼記錄,醫療機構則要建立進銷存電子台帳。這種精細化管理使違規行為無所遁形:藥販撕毀外包裝雖能短期規避監管,但系統仍可追蹤到藥品流向異常的機構和個人。醫保局通過比對購藥人信息與實際用藥記錄,精準識別"冒名頂替""虛假處方"等騙保手段。
追溯體系帶來的不僅是監管升級,更是產業升級機遇。製藥企業通過接入國家平台可獲取全流程數據支持,優化生產調度和庫存管理;連鎖藥店藉助掃碼系統實現智能防損,降低串換藥品風險。預計到2025年,藥品流通效率將提升15%,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倒逼中小藥企加快數位化轉型步伐。
這場以追溯碼為核心的監管革命,正在重構中國藥品產業的底層邏輯。從打擊"回流藥"等違法行為,到建立覆蓋生產、流通、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政策組合拳將持續淨化市場環境。隨著2025年關鍵節點的到來,一個更透明、更安全的藥品生態體系將加速成型,為守護醫保基金和用藥安全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