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醫療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藥品流通領域卻屢現亂象。部分醫療機構、藥店與參保人勾結,通過偽造處方、虛假交易等手段套取醫保資金,並將未使用完的"回流藥"重新流入市場,嚴重威脅用藥安全並造成醫保基金流失。藥品追溯碼作為破解這一困局的關鍵技術手段,正成為規範藥品流通秩序的核心工具。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藥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國家醫保局等四部門於今年3月聯合發布新規明確,自2025年7月起,所有醫保定點醫藥機構在銷售藥品時必須完成掃碼結算;至2026年1月,全國所有醫藥機構需實現藥品追溯碼全量採集上傳。這一政策的落地將徹底改變藥品流通監管模式——通過"一藥一碼"的數位化管理手段,可精準追蹤每盒藥品從生產到使用的全流程信息,有效遏制假劣藥和"回流藥"的生存空間。
儘管政策方向明確,但推進過程中仍存在多重障礙:首先,藥品生產企業需在短期內完成海量歷史數據上傳,而不同省市對數據格式的要求尚未統一;其次,部分企業賦碼工作流於形式,存在編碼不規範、數據延遲等問題;再者,醫療機構和藥店的掃碼設備配置參差不齊,技術運維能力不足導致信息採集效率低下。這些現實問題直接影響了藥品追溯體系的整體效能。
為突破當前瓶頸,需構建多層次保障機制。在企業端,通過開展專項培訓和政策宣貫,強化其對賦碼工作的責任意識;醫保部門應牽頭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標準規範,減少格式轉換成本;同時要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手冊與操作指南,降低系統對接難度。針對醫療機構的設備短板,可探索引入智能掃碼終端等數位化工具,並通過財政補貼減輕基層採購壓力。
隨著政策實施節點臨近,藥品追溯體系將逐漸形成"生產有記錄、流通可查詢、使用能追蹤"的閉環管理格局。預計到2026年,全國範圍內藥品流向透明度將大幅提升,醫保基金監管漏洞得以有效堵塞,"回流藥"等亂象將失去滋生土壤。這不僅意味著用藥安全屏障更加堅固,更標誌著我國醫療保障治理體系向精細化、智能化方向邁出關鍵一步。
從根源上治理藥品流通頑疾,需要政策制定者、生產企業、醫療機構形成合力。通過強化技術支撐、統一標準規範、優化實施路徑,藥品追溯碼必將發揮其作為"電子身份證"的核心作用,為守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與醫保基金安全構築起堅不可摧的數字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