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銀行理財子公司行業經歷深刻變革。成立六年後,31家理財子公司中已有20家完成核心管理層更迭,行業邁入"第二代"管理團隊主導的新階段。面對同質化競爭加劇與監管深化的雙重壓力,新一代管理層正通過跨行業人才引進、戰略轉型與能力重構,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突圍"轉變。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理財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11月,31家理財子公司中已有20家完成核心管理層調整,高管流動呈現兩大特徵:一是母行系統內調任仍為主流路徑,如國有大行理財子高管多來自總行資管、金融市場條線;二是跨行業人才引進顯著增加,券商、基金、外資機構背景的高管占比提升。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合資理財子公司高管中已有超過40%具備非銀金融機構從業經驗,折射出行業突破傳統能力圈的迫切需求。
第一代管理團隊的核心任務聚焦於"平穩開業"與"淨值化轉型",產品結構以傳統固收類為主,渠道高度依賴母行體系。而新任管理層面臨的挑戰更為複雜:資產端面臨利率中樞下移帶來的收益壓力,負債端需應對客戶風險偏好與流動性的雙重約束。為應對這些挑戰,新一代管理層正加速構建"多資產配置+風險對沖"能力,例如某股份制銀行理財子通過引入公募基金背景的高管團隊,推動含權類產品規模占比提升至25%。
行業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已突破32萬億元,但頭部機構分化加劇。招銀理財、信銀理財等頭部機構通過布局"固收+"、多策略組合等創新產品,管理規模分別達到2.54萬億和2.21萬億元。這背後反映的是管理團隊的戰略選擇:既延續母行渠道優勢,又通過構建獨立投研體系實現差異化競爭。例如某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將戰略重心轉向"財富管理+投資顧問"雙輪驅動,推動非母行渠道銷售占比提升至30%。
隨著第一代創始團隊逐步回歸母行,第二代管理層正面臨更複雜的市場環境。在"資產荒"與客戶結構變化的雙重壓力下,理財子公司需在投研能力、風險管理、客戶服務三大維度完成系統性升級。從2025年行業動向看,跨市場人才引進、主動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以及獨立市場化運營能力的培育,已成為行業突圍的三大核心路徑。未來,理財子公司能否在"大資管"格局中站穩腳跟,關鍵取決於其能否將多元背景團隊的資源整合轉化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而言,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高管疊代不僅是組織架構的更新,更是行業轉型的縮影。在淨值化轉型完成的節點上,新一代管理團隊正通過戰略創新與能力重構,推動行業從"銀行系資管"向"獨立市場化資管機構"的關鍵跨越,這一進程將深刻影響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格局演變。
普益標準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已攀升至31.6萬億元,較9月份環比增長0.36萬億元。同時,記者走訪發現,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攀升至10%以上。對於四季度銀行理財規模走勢,業內專家普遍持樂觀預期。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記者表示,在低利率環境與貨幣政策穩健寬鬆的背景下,「存款搬家」趨勢預計持續,將為理財規模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市場規模有望維持穩步增長。不過,廣譜利率下行會收窄票息收入空間,且監管趨嚴限制了部分傳統穩估值手段,可能導致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加大,長期收益中樞呈現緩步下移態勢,市場或將呈現「規模增、收益緩」的特徵。(證券日報)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