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上半年中國銀行理財市場經歷顯著波動後逐步回暖。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回升至30.6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38%,非銀金融機構存款單月新增2.14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在權益市場走強與居民儲蓄轉移的雙重驅動下,行業呈現"強者恆強、外資崛起"的分化態勢,頭部機構通過多元策略鞏固優勢,而部分中小理財公司面臨規模收縮壓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理財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在經歷一季度短暫下滑後於二季度企穩。截至6月末,理財公司管理產品數量達2.79萬隻,規模突破27.48萬億元,占全市場比重升至89.61%。其中招銀理財以2.46萬億規模保持首位,興銀理財、信銀理財首次邁入"2萬億俱樂部"。值得注意的是,外資機構表現亮眼:法巴農銀理財同比激增5倍至75.69億元,高盛工銀理財與貝萊德建信理財增幅分別達364%和200%,顯示出差異化策略對市場的滲透力。
已披露的24家理財公司上半年淨利潤合計156.67億元。招銀理財以13.64億元居首但同比微降5.74%,中銀理財(+22%)、農銀理財(+13.66%)等頭部機構保持穩健增長。浦銀理財憑藉9.25億元淨利潤實現70%的增幅,成為增速最快的公司。反觀平安理財淨利潤下滑41%,部分城商行系理財子公司規模同比下降8%-23%,反映出市場對低收益產品的接受度下降。
權益類產品存續規模僅0.07萬億元,占比不足0.3%,但含權產品布局加速。信銀理財通過提升"固收+"產品比例至9.83%,實現2070億元的規模增長。面對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收益率跌破1.35%、規模縮水超5000億的局面,機構開始探索黃金等另類資產配置。數據顯示美元走弱推動黃金避險需求,但理財公司普遍採取審慎策略控制波動風險。
在居民存款減少1.11萬億元背景下,理財公司通過降低管理費率吸引儲蓄轉移。固定收益類產品因低利率環境獲得階段性增長,但負債端穩定性差異導致部分機構規模承壓。專家指出需加強投研能力建設,在產品設計上形成"穩健+彈性"組合:既保留現金類產品流動性優勢,又通過多資產配置提升長期收益率。
隨著外資機構加速本土化布局及智能投顧技術滲透率提升,行業進入資源整合新階段。頭部公司依託渠道網絡和規模效應鞏固地位,而中小機構需聚焦區域特色或細分領域創新突圍。預計下半年理財市場規模將延續溫和擴張態勢,但收益率分化與產品結構優化將成為核心競爭要素。
2025年上半年的銀行理財市場在波動中展現韌性,規模回升至30.67萬億元並呈現顯著結構性變化。頭部機構憑藉多元化資產配置和渠道優勢持續領跑,外資力量通過差異化策略快速崛起。面對存款轉移帶來的機遇與利率下行壓力,理財公司需深化產品創新、強化風險管理,在"穩健增值"主線中尋找可持續增長路徑。下半年行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但依託經濟復甦預期與居民財富管理需求釋放,理財市場仍具備長期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