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柴油替代燃料領域的重要方向,二甲醚及其衍生物的燃燒特性研究對推動清潔能源應用具有關鍵意義。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作為二甲醚的重要衍生物,憑藉高十六烷值、高含氧量等特性,在降低排放與保持熱效率方面展現出潛力。當前,二甲醚產業布局正加速向高效清潔燃燒方向發展,而環境氧濃度作為影響燃燒反應速率與污染物排放的核心參數,其對 PODE 噴霧燃燒中羥基光譜分布的作用機制亟待深入探究。通過光學定容燃燒彈實驗與阿貝爾逆變換等方法,可系統分析不同氧濃度下 PODE 噴霧燃燒的火焰結構與羥基分布特徵,為二甲醚燃料在動力裝置中的優化應用提供理論支撐。
《2025-2030年中國二甲醚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在光學定容燃燒彈實驗中,研究了 15%~80% 寬範圍環境氧濃度對 PODE 噴霧火焰浮起長度的影響。數據顯示,當氧濃度由 15% 增至 40% 時,PODE 火焰浮起長度從 48.2mm 迅速縮短至 9.3mm;氧濃度進一步增加至 80% 時,浮起長度下降趨勢趨緩,最終穩定在 4.2mm。這一現象表明,氧濃度提升可顯著改善二甲醚衍生物的蒸發混合效率,促進可燃混合物形成,從而縮短著火距離。與柴油相比,相同氧濃度下 PODE 的火焰浮起長度顯著更短,例如在 21% 氧濃度時,PODE 浮起長度為 32.7mm,而柴油表現出更長的著火延遲,凸顯了二甲醚類燃料在自燃特性與霧化效率上的優勢。
採用阿貝爾逆變換方法耦合 Tikhonov 正則化技術,對羥基自發光光譜強度進行積分值到點位值的反演,其中 ATP-Tik 方法的均方根誤差最低(單峰分布 0.0132,雙峰分布 0.0318),驗證了該方法在二甲醚燃燒光譜分析中的高精度優勢。反演結果表明,富氧條件下(40%~80%),PODE 噴霧燃燒的羥基高光強區域主要集中於噴霧邊緣擴散火焰薄層,預混反應區下游因局部溫度峰值出現強度最大值。隨著氧濃度增加,羥基高強度區域向火焰中上游遷移,軸向分布縮短、徑向變窄。在准穩態階段,60% 與 80% 氧濃度下的火焰中下游羥基強度較 40% 條件顯著減弱,表明高氧濃度加速了二甲醚燃料上游高濃度區域的燃燒反應參與度。
富氧環境對二甲醚燃料的燃燒優化體現在多方面:一方面,提升氧濃度可通過增強湍流運動與自由基生成,加速脫氫加氧反應,縮短火焰浮起長度,減少柴油機火焰撞壁導致的傳熱損失;另一方面,羥基分布特徵揭示了高氧濃度下燃燒反應的空間遷移規律,為燃燒室設計與噴油策略優化提供了依據。實驗數據顯示,PODE 在富氧條件下的燃燒反應更劇烈且分布更集中,結合其高含氧量特性,有望在高原缺氧環境補氧燃燒與工業窯爐高效燃燒場景中實現突破。
本研究圍繞2025年二甲醚產業布局的技術需求,系統分析了環境氧濃度對聚甲氧基二甲醚噴霧燃燒的影響機制。結果表明,氧濃度提升可顯著縮短火焰浮起長度,且 PODE 表現優於柴油;阿貝爾逆變換方法精準揭示了羥基光譜在富氧條件下的遷移與分布特徵,證實了高氧濃度對燃燒反應區域的調控作用。這些發現為二甲醚燃料在發動機內的高效清潔燃燒提供了關鍵參數,對推動二甲醚產業向低碳、高穩定性方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拓展至複雜工況下的燃燒動力學分析,深化二甲醚燃料的工程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