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玻璃纖維作為一種性能卓越的無機非金屬材料,憑藉其絕緣性強、耐熱性佳、抗腐蝕性優以及機械強度高等諸多優點,在航空航天、國防軍工、軌道交通等眾多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近年來,我國玻璃纖維行業發展迅速,產量持續增長,出口量穩步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技術創新成果顯著,智能化應用也逐步深入。然而,行業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如高性能玻璃纖維及製品規模較小、生產工藝技術及裝備研發不足、企業智能化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深入剖析行業現狀,探索發展對策,對推動玻璃纖維行業在2025年及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一)產量穩步增長,高性能產品增速突出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玻璃纖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玻璃纖維紗產量呈逐年上升趨勢。2023年,我國玻璃纖維紗總產量達到723萬噸,同比增長5.2%,儘管增速有所回落,但整體產量仍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其中,耐鹼、高強、低介電等各類高性能及特種玻纖紗(不含高模量及超細紗)總產量約為9.8萬噸,同比增長約11.3%。這表明在新興高端產業的帶動下,高性能玻璃纖維的產量增速相對較快,雖然其在總體產量中占比仍較小,但發展潛力巨大。
(二)出口量保持增長,國際競爭力提升
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國玻纖及製品出口量近年來保持著小幅增長。2023年,我國玻璃纖維及製品出口總量(刨除玻璃棉及其製品)為179.7萬噸,同比增長3.5%。儘管受到俄烏衝突、新冠疫情、能源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全球供應鏈出現紊亂,但我國玻纖及製品憑藉自身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升。這得益於我國在智能製造和數位化賦能方面的持續進步,使得產品在質量和生產效率上更具優勢。
(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企業集中度增強
我國玻璃纖維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中國巨石產能占比最高,約為34%;泰山玻纖、重慶國際復材占比均在16%左右,這三家企業的產能合計占全國玻纖總產能的68%以上。這些企業在高性能玻璃纖維產品研發方面處於國內一流水平,擁有核心技術和豐富的產品線。
在產品結構上,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低端落後產能受到有效控制,普通直接紗等低端常規產品比重逐步降低。同時,各類高性能玻璃纖維的生產工藝和裝備不斷優化,產量持續提升,品種系列更加豐富,滿足了市場多樣化的需求,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四)技術創新成果顯著,生產工藝不斷優化
我國已構建了完整的玻璃纖維原料、製造、裝備等配套體系,多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甚至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在池窯技術、玻璃配方與表面處理技術、自動化與智能化設備應用、節約能源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全自動物流輸送、新型玻璃配方等落後工藝技術也有所突破。
行業企業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在多個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自主研發了12萬噸及以上玻璃纖維粗紗池窯拉絲大型化生產線成套技術、玻璃纖維池窯全窯純氧燃燒技術等。在高性能玻璃纖維領域,低介電玻璃纖維池窯化生產技術與成套裝備等方面也取得了創新性成果,解決了部分「卡脖子」技術難題。
(五)智能化技術廣泛應用,發展水平逐步提升
數位化、智能化及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在玻璃纖維行業的應用日益廣泛,應用場景更加多元化。國內先進企業的生產工藝數據自動數采率達到95%以上,工廠自控投用率達到90%以上,實現了實時資料庫平台與過程控制、生產管理系統的互聯互通,以及製造執行系統(MES)與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ERP)的集成。這些進步有效提升了玻璃纖維行業的智能化發展水平,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一)高性能產品規模小且質量有待提高
我國玻璃纖維行業雖然整體發展迅速,但存在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高端產品供應不足、競爭力弱的問題。與國外相比,我國各種高性能玻璃纖維規模偏小,當前我國耐鹼、高強等各類高性能及特種玻纖紗(不含高模量及超細紗)產量僅占總體玻纖產量的1%。這導致高性能玻璃纖維及製品在產量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高端市場的需求,限制了行業在高端領域的發展。
(二)生產工藝技術及裝備研發不足
儘管我國普通玻璃纖維生產工藝技術及裝備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在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製造方面仍面臨挑戰。S高強、低介電、高矽氧等類型的高性能玻璃纖維,在力學性能、電性能、耐熱性等關鍵指標的製造上,難以沿用傳統工藝及規模生產。我國在高性能玻璃纖維組分與性能優化設計、浸潤劑及專用成膜劑、纖維製品深加工等核心技術方面相對薄弱,生產設備水平較低,制約了高性能玻璃纖維向高品質、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三)企業智能化發展不平衡
玻璃纖維行業內企業智能化發展程度差異較大。龍頭及重點骨幹企業高度重視智能製造,具備較強的投入動力和能力,智能化發展成果顯著。而中小型企業由於資金有限、技術積累不足、人才短缺等原因,在智能化轉型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高昂的設備更新費用、新技術的適應難度以及成本壓力,使得它們推進智能製造的動力不足,智能化發展較為緩慢,影響了行業整體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一)加強關鍵技術研究,提升產品性能
持續深化玻璃纖維配方研究,積極開發新品種,優化各品種生產工藝技術,以滿足不同應用領域的需求。加大對玻璃纖維池窯生產工藝技術與裝備的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尤其要重視各類高性能及特種玻璃纖維用浸潤劑的研發,進一步提升產品性能,為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二)推進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
增強高性能玻璃纖維上游核心礦石原料的供應保障能力,深入研究葉蠟石的替代原料,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礦石資源,如高嶺土、膨潤土等,確保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開發滿足不同複合材料成型工藝及樹脂體系要求的差異化高性能玻璃纖維,推動先進複合材料低成本製造技術的發展。實現「原料-纖維-產品-複合材料」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與一體化布局,精準滿足用戶的特定需求。
(三)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在玻璃纖維生產的各個環節貫徹綠色理念。採用清潔配方,開發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結構窯爐和生產技術,提高窯爐單產和成品率,降低廢品率,優化廢絲循環利用流程。通過能效對標、降低碳酸鹽原料使用規模、提高綠色能源使用比例等措施,降低企業碳排放水平,探索建立零碳工廠、零碳車間,實現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
(四)推動行業整體智能化發展
玻璃纖維行業前景分析指出,依託玻纖龍頭及骨幹企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以及智能部件、裝備、系統的研發。結合窯爐控制、物流倉儲、在線檢測等關鍵環節的智能化需求,針對生產計劃優化、設備運維、質量管控等典型場景,研發智能控制高熔化率窯爐,建立智能投料生產模式,打造工藝數位化平台,實現信息系統集成。提煉可複製、易推廣的解決方案,發揮智能製造標杆企業的示範引領作用,全面提升行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綜上所述,我國玻璃纖維行業在過去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果,產量增長、出口增加、結構優化、技術進步、智能化應用深入,但也面臨著高性能產品規模和質量、生產工藝技術及裝備研發、企業智能化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為實現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應採取加強關鍵技術研究、推進產業鏈自主可控、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整體智能化發展等措施。展望2025年,隨著這些措施的逐步實施,玻璃纖維行業有望實現高性能產品占比提升至3%的目標,產業升級將加速推進,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將進一步增強,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材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