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農業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25年柑橘行業現狀分析:產品附加值開發不足
 柑橘 2025-05-21 10:44:59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柑橘產業在我國水果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其產業規模位居全國水果之首。2023年,柑橘產量達到6433.8萬噸,占全國水果比例達到19.65%,較蘋果占比(15.15%)高出4.5個百分點。柑橘產業已成為我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之一。隨著「一村一品」模式的推廣,柑橘類「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在全國範圍內迅速發展,成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然而,柑橘類「一村一品」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產業化程度較低、產業鏈條不完備、科技支撐薄弱以及品牌影響力有限等問題。本文通過對柑橘類「一村一品」發展現狀的分析,探討了其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旨在為柑橘類「一村一品」的健康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一、柑橘類「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發展現狀:區域與品類的分布

  (一)區域分布情況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柑橘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截至2022年,我國已有186個村鎮以柑橘類作物為主導產業獲得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其中示範村108個,示範鎮78個。從空間分布來看,主要覆蓋15個省區,涉及67個地級市、141個縣(區)。四川省以35個示範村鎮位居榜首,占全國總量的18.82%,覆蓋14個地級市的26個縣(區)。重慶市以28個示範村鎮位列第二,占比15.05%,涵蓋15個縣(區)。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省區並列第三,各獲批18個示範村鎮,均占9.68%。從地級市層面來看,江西贛州市是全國認定最多的地級市,共有7個村鎮獲得認定。從縣級層面來看,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四川資陽市安岳縣是全國認定最多的縣(區),均有4個村鎮獲得認定。全國已有12個省(市、區)實現了柑橘類示範村與示範鎮的雙重布局,顯示出柑橘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深度滲透。

  (二)品種類別分布

  柑橘類「一村一品」包括寬皮柑橘、金柑、橙、檸檬、柚共五大類別。其中,寬皮柑橘占據了主導地位,數量達到88個,占總數的47.31%;緊隨其後的是柚類,占比為25.27%;橙類位列第三,占總數的20.97%;檸檬類占比較少,為4.84%;金柑類最少,僅占1.61%。從產業聚集分布的角度來看,寬皮柑橘類「一村一品」主要集中在四川、廣西、廣東、湖北、湖南、重慶等區域;柚類「一村一品」則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四川、重慶等區域;橙類「一村一品」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湖南和江西等區域。

  (三)年度獲批認定情況

  自農業農村部啟動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認定工作以來的12年間,柑橘類「一村一品」的發展呈現出波動變化趨勢,年平均認定數量在15個左右。其中2019年認定數量共有31個,達到峰值;認定數量最少的年份是2016年,僅有8個獲得認定。12年間,寬皮柑橘類和柚類每年均有「一村一品」認定;橙類除2018年沒獲得認定外,其餘年份均有獲批;檸檬類在2016—2017年和2020—2022年沒有獲得認定,其餘年份均有獲批;金柑類僅有2014年、2019年和2021年獲批。

  二、柑橘類「一村一品」優勢品牌關聯分析:品牌與產業的協同

  (一)品牌認證體系的交叉關聯特徵

  對柑橘類186個「一村一品」產品與五大國家級認證體系(農業農村部地理標誌產品、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全國鄉村特色產品目錄)進行關聯分析,從認證交叉密度來看,23個產品同時具備「一村一品」與地理標誌認證,12個產品同步入選「一村一品」與特色農產品優勢區,53個產品兼具「一村一品」與名特優新認證,22個產品實現「一村一品」與區域公用品牌雙重認證,5個產品同時覆蓋「一村一品」與鄉村特色產品目錄。從品類集中度來看,寬皮柑橘與柚類構成核心優勢品類,在五大認證體系中占比分別達43.2%與41.7%,柚類在名特優新認證中表現尤為突出,占比35.8%,反映其風味獨特性與消費市場偏好。從地域集聚度來看,長江流域(重慶、四川、江西)與嶺南地區(廣東、廣西)形成雙核心集聚帶,共有67.3%的交叉認證產品。從政策疊加效應來看,22.6%的「一村一品」產品獲得2項及以上認證,其中德慶貢柑、奉節臍橙、南豐蜜桔、荔浦砂糖桔、琯溪蜜柚、廣豐馬家柚、復興蘋果柚等「一村一品」品牌關聯度最高,獲得4項認證。這些關聯度高的產品往往擁有悠久的歷史傳承、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精湛的種植技藝,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二)地理標誌與區域品牌協同賦能

  地理標誌通過提升產品品質、保護文化傳承、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增強消費者信任,可為「一村一品」品牌注入差異化競爭力。區域公用品牌以市場價值轉化為導向,通過整合產業資源,提升「一村一品」市場辨識度與議價能力。地理標誌和區域公用品牌兩者協同賦能可促進「一村一品」良性發展。例如,重慶奉節臍橙依託三峽河谷特殊氣候和生態資源,通過地理標誌認證加持,推進產品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智慧化管理、品牌化營銷、市場化運營,實現品牌溢價。江西贛南臍橙通過「區域品牌+龍頭企業」雙輪驅動,建立全程質量追溯系統,出口覆蓋30個國家和地區。廣西融安金桔創新「公用品牌+電商直播」營銷體系,2023年融安金桔通過電商企業銷售超21億元,帶動全縣10多萬人參與產業發展,農民人均單項收入超1.5萬元。

  (三)特色優勢區與產業集群聯動

  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認證通過政策聚焦與產業資源整合,推動全產業鏈升級,驅動「一村一品」向產業鏈高端延伸。例如,四川安岳縣是全國唯一的檸檬生產基地縣,是「中國檸檬之鄉」,入選「一村一品」的安岳檸檬,依託安岳檸檬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強標準化基地建設,建成全國最大檸檬生產基地;引入超臨界CO2萃取技術、FD凍干技術等先進加工工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發展檸檬精油、果膠、檸檬多酚等高附加值產品,已建檸檬精深加工集群基地,現有檸檬精深加工企業30家,研發生產200餘種產品。福建琯溪蜜柚依託優勢區打造「生產-加工-物流」一體化集群,衍生出柚皮苷提取等生物科技產業鏈。

  三、柑橘類「一村一品」發展存在的問題:挑戰與瓶頸

  (一)資源挖掘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

  我國一些主要的柑橘產區對「一村一品」發展戰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相關工作推進緩慢,導致本地資源的開發不夠充分。例如,廣西作為我國最大的柑橘生產省區,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1.06%和29.45%,在規模上具有明顯優勢。然而,目前廣西獲批的柑橘類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僅有18個,占全國總數的9.67%,排名全國第四,比排名第一的四川省少了17個;獲批的「一村一品」示範村僅分布在7個地級市的14個縣(區),仍有7個地級市沒有柑橘類「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此外,一些重點產區在發展柑橘類「一村一品」時,沒有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盲目選擇相同或相似的柑橘品種進行種植,導致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缺乏特色,難以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優勢。

  (二)分散經營仍占主導,產業化水平不高

  柑橘主要生長在南方地區,由於南方山地、丘陵面積占比較大,很多地方因地塊分散,難以集中連片經營,土地資源約束限制了柑橘類全國「一村一品」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由於小農經營模式,果農往往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導致果園基礎設施薄弱,機械化程度低,標準化生產措施推廣不足,生產效率難以提升。此外,柑橘產業的組織化程度不高,柑橘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不夠多、規模不夠大,輻射帶動能力不夠強,有的地方雖然有「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農戶」等產業化組織形式,但新型經營主體並沒有與農民結成緊密型的利益共同體,導致大市場和小生產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制約了「一村一品」的發展。

  (三)產業鏈條不完整,產品附加值開發不足

  當前我國柑橘類「一村一品」產品主要以鮮果銷售為主,產業鏈向後延伸不夠。首先,采後處理環節存在不足,大部分柑橘以散裝統果銷售,真正達到采後商品化處理標準的不足10%,導致采後增值較低。其次,物流和冷鏈系統不完善,由於產地預冷、冷藏運輸、冷鏈倉儲設施不足,導致柑橘在運輸和貯藏過程中的損耗較大。三是加工環節相對薄弱,全球柑橘加工占整個產業的平均比例在30%左右,而我國目前不足5%,加工產品如橙汁、果醬、蜜餞等比例較低,未能充分利用柑橘的多種用途。例如,廣西作為全國柑橘產量第一的省區,其柑橘加工量僅占總產量的10%左右,加工總產值與產業總產值之比僅為15%。加工企業與種植戶未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原料供應不穩,質量參差不齊,企業加工成本高、效益低。

  (四)品牌影響力不足,市場影響力有限

  品牌建設是村鎮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部分柑橘產區缺乏品牌意識,未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區域品牌或企業品牌。在全國19個柑橘生產省域中,目前仍有安徽、江蘇、西藏、甘肅4個省(區)沒有獲批柑橘類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且在全國186個柑橘類「一村一品」產品中仍約有87%未獲得地理標誌農產品登記,有93%左右未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產品,有96%未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品。此外,品牌營銷手段單一,仍以線下活動為主,缺乏多樣化的網絡營銷渠道。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這樣的傳統營銷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也不利於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

  (五)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科技支撐亟待加強

  柑橘產業屬於勞動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在種植、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採收等環節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和農村老齡化程度加劇,使得我國柑橘生產從業農民的老齡化、婦女化趨勢嚴重。據調查,我國從事柑橘種植的勞動力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比例高達75.9%,女性占比為61.5%。大部分年長的果農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綜合素質較低,在柑橘種植過程中主要依賴傳統經驗,管理較為粗放,化肥、農藥過量使用現象屢見不鮮,精準施肥、精準灌溉、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應用範圍有限。此外,山地果園機械化作業難度大,勞動力依賴度高,機械化、智能化技術賦能柑橘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四、柑橘類「一村一品」發展對策:創新與提升

  (一)加大資源挖掘力度,強化主導產業發展基礎

  鄉村產業發展已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因此柑橘主產區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一村一品」工作。要基於當地資源稟賦、人文傳統和物種優勢,綜合考慮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等因素,指導各村鎮積極培育和發展比較優勢明顯的柑橘類「一村一品」主導產業,明確差異化發展方向,避免和減少區域間產業結構雷同和同質化發展,不斷探索「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的發展路徑。通過規劃引導柑橘產業的區域布局,集中投入生產要素,鼓勵開展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的「一村一品」示範村鎮遴選和認定工作。採取樹立典型、示範帶動等方法,調動和發揮村鎮發展「一村一品」的積極性,逐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再將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二)推進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

  針對柑橘產業發展「一村一品」受土地資源約束的瓶頸問題,各級政府要加強開展土地流轉與整合,鼓勵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等方式,擴大種植規模,整村推進,實現柑橘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標準化生產,落施柑橘種植、管理、採收、加工等各環節的標準,規範生產流程,確保產品質量;不斷推進標準化果園建設,逐步打造一批適度規模的柑橘類優勢產業帶。此外,充分發揮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引導農戶參與規模化經營,通過探索農企合股、訂單農業等模式,構建多元化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建立風險共擔機制,保障產業穩定發展。

  (三)優化、升級柑橘產業鏈,促進三產融合

  按照國際經驗,整個柑橘產業鏈條中僅有30%的產值是來自前端,剩餘70%的產值則是從後端實現。因此,應加強柑橘產業鏈向後延伸,可為產業增值騰出巨大空間。柑橘「一村一品」主產區要突出全產業鏈發展,做好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服務等關鍵環節有機銜接,針對後端薄弱環節,做好從重生產向重加工、重營銷轉變,實現鏈條化、一體化發展。一是大力發展深加工產業,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柑橘主產村鎮建立柑橘加工廠,引進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設備,生產高附加值柑橘產品。二是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以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損耗,保障產品質量。三是積極培育果旅融合新產品和休閒新業態,將柑橘產業與旅遊業、餐飲業等相關產業進行緊密結合融合發展,開發柑橘觀光體驗園、柑橘主題館、柑橘小鎮和美食文化館等。

  (四)強化品牌建設,提高產品競爭力

  柑橘行業現狀分析指出,針對品牌影響力不足的問題,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系統推進。首先,做好品牌定位,結合當地柑橘的品質、口感、產地文化等,確定品牌核心理念、特色和市場定位,以便能夠更好地開拓市場。可根據消費需求精準定位市場,如針對高端市場,可通過地理標誌認證、限量供應提升價值;針對大眾市場,主推商超標準化分級產品,壓縮流通成本;針對加工市場,開發NFC果汁、果乾等高附加值產品,與茶飲品牌合作拓寬銷路。第二,加強品牌認證,積極引導、鼓勵有條件的柑橘生產經營主體申報綠色、有機、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等品牌農產品,推進柑橘產品商標註冊等品牌保護,可以和鄰近產區、企業、合作社等建立品牌聯盟,著力打造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共享資源,提升整體競爭力。第三,創新營銷模式。在傳統線下活動如採摘體驗基礎上,強化線上布局:通過直播帶貨、短視頻挑戰賽等吸引年輕群體;建立社群私域流量,可利用新媒體開展會員定製服務,推送果園實況、促銷信息,增強用戶粘性;建立電商新零售體系,可借鑑「褚橙」營銷模式,構建「區域公用品牌旗艦店+直播基地+社區團購」立體銷售網絡。第四,構建品牌保護體系。加強區域公用品牌准入機制,對授權企業實施動態監管;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產地信息可追溯,防止假冒偽劣。

  (五)重視從業人員技能提升,強化產業科技賦能

  面對柑橘種植從業人員老齡化、婦女化及綜合素質不高的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傳統經驗依賴重、先進技術應用有限等挑戰,需要從多方面著手解決。首先,示範村鎮應加大對柑橘種植從業者的專業培訓力度,特別是針對年齡較大和女性從業者的特點設計專門的培訓課程,提高他們的科學種植水平和技術操作能力。培訓內容不僅要包括精準施肥、精準灌溉、綠色防控等現代農業技術,還應涵蓋果園管理、病蟲害防治的其他新方法。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柑橘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