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染料及顏料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25年印染行業趨勢分析:加速全流程數位化改造
 印染 2025-05-22 10:33:35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印染行業作為紡織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在政策推動和技術疊代雙重作用下,正加速向智能製造轉型。儘管行業在自動化控制、數字管理系統等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但整體智能化水平仍滯後於先進位造領域,設備互聯率不足 30%、核心工藝參數自動控制覆蓋率僅 45% 等問題凸顯。隨著 「十四五」 規劃對智能製造的深化布局,2025 年行業有望實現智能化生產單元覆蓋率提升至 6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突破 55%,逐步構建 「數據驅動、綠色高效」 的新型產業生態。

  一、印染行業智能製造發展現狀:試點示範引領,整體水平待提升

  《2025-2030年中國印染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指出,「十三五」 期間,印染行業智能製造從單點技術應用邁向系統集成階段。工業和信息化部試點示範項目覆蓋筒子紗染色智能工廠、連續印染數位化車間等場景,如山東康平納 「筒子紗染色智能工廠」 實現全流程自動化生產,單位能耗降低 18%;華紡股份 「連續印染數位化車間」 通過設備聯網和工藝參數在線監測,生產效率提升 25%。截至 2021 年,54 家企業通過《印染行業規範條件》審核,其中 32% 建成數位化車間,染化料自動配送系統、智能倉儲等裝備應用率較 「十三五」 初期提升 20%。

  然而,行業整體仍處於智能化初級階段:

  技術應用碎片化:印花自動調漿系統普及率不足 25%,染化料自動輸送系統僅在 15% 的企業應用,多數企業停留在單機自動化層面;

  系統協同性不足:70% 的企業未實現設備與軟體系統互聯互通,MES 系統因企業管理模式差異難以標準化,跨品牌設備數據共享率低於 30%;

  傳感器技術滯後:關鍵工藝參數(如染液濃度、織物白度)在線檢測依賴人工取樣,智能傳感器覆蓋率不足 40%,制約實時控制能力。

  二、印染行業智能製造典型模式:間歇式與連續化生產的智能化路徑

  印染行業形成 「間歇式染色」 與 「連續化生產」 兩類典型智能模式:

  數位化間歇式染色工廠

  湖北某企業通過染色機中央控制系統、ERP 與自動輸送系統聯動,實現從測配色、打樣到染色的全流程數位化管理。訂單確認後,測配色系統與自動滴液系統配合完成配方調試,ERP 系統同步調度染色工藝與物流配送,染色機實時反饋參數至中央控制系統,實現工藝誤差控制在 ±2% 以內,水耗降低 22%。

  山東某集團 「筒子紗染色智能工廠」 則通過自動化生產線,將原紗到成品的生產周期縮短 40%,工藝參數自動控制率達 90%,成為行業首個全流程數位化染色示範項目。

  數位化連續生產工廠

  華紡股份構建全流程數位化連續生產線,通過設備聯網實現工藝參數實時監測,採用機器視覺技術在線檢測色差、花型符樣等質量指標,準確率達 98%。基於歷史數據建立的工藝相關性模型,可預測關鍵參數對產品質量的影響,前饋控制與反饋控制結合使工藝調整效率提升 35%。染化料自動輸送平台與生產總線實時通信,配送誤差控制在 ±1%,生產調度系統實現訂單交期、能耗等多目標優化,綜合效率提升 28%。

  三、印染行業智能製造核心短板:技術、人才與協同瓶頸

  核心技術自主化不足

  MES 系統因企業生產模式差異難以通用化,市售系統與印染工藝適配度不足 60%,二次開發成本占項目總投資的 30% 以上;工業傳感器依賴進口,高精度染液濃度傳感器市場占有率不足 20%,國產傳感器穩定性較國際水平差距明顯。

  設備互聯標準缺失

  不同品牌設備接口協議不統一,如染色機、印花機的通信格式達 12 種以上,數據整合成本高企。某調研顯示,印染企業設備聯網平均耗時 6-8 個月,跨系統數據對接成功率僅 55%。

  複合型人才短缺

  行業從業人員中,既懂印染工藝又具備數位化技能的複合型人才占比不足 10%,智能製造相關崗位缺口超 20 萬人。高校相關專業設置滯後,企業自主培養周期長達 3-5 年,制約技術落地速度。

  四、印染行業智能製造發展建議:政策、技術與生態協同推進

  加速全流程數位化改造

  落實《印染行業 「十四五」 發展指導意見》,重點推動染化料自動配送、智能倉儲、工藝參數在線控制等技術的規模化應用。鼓勵企業建設智能生產線,到 2025 年實現智能檢測設備覆蓋率提升至 5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突破 55%。

  強化技術攻關與標準建設

  針對 MES 系統適配性、智能傳感器精度等瓶頸,建立產學研用創新聯盟,重點突破設備互聯標準、工藝參數軟測量算法等核心技術。制定《印染設備通信協議規範》等團體標準,推動跨品牌設備數據互通,降低系統集成成本。

  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引導高校開設 「印染 + 數位化」 交叉學科,推行 「訂單式」 培養模式;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實訓基地,開展工藝數位化、智能裝備運維等定向培訓,目標到 2025 年培養複合型人才 5 萬人以上。

  完善公共服務生態

  印染行業趨勢分析指出,依託行業協會搭建智能製造公共服務平台,提供技術諮詢、標準認證、案例推廣等服務。建立行業大數據中心,匯聚工藝參數、設備運行等數據,支撐企業開展工藝優化和預測性維護。

  總結

  印染行業智能製造正從 「試點探索」 邁向 「規模化推廣」 階段,儘管面臨技術、人才和協同性等挑戰,但在政策驅動和市場需求倒逼下,2025 年有望實現三大突破:一是智能化生產單元覆蓋 60% 以上重點企業,關鍵工序自動化率提升至 65%;二是國產智能傳感器市場占有率突破 35%,設備互聯標準覆蓋率達 50%;三是綠色製造與智能製造深度融合,單位產值能耗降低 15%,廢水回用率提升至 40%。未來,行業需以技術自主化、標準統一化、人才專業化為抓手,構建 「數字底座堅實、生態協同高效」 的新型產業格局,推動 「中國製造」 向 「中國智造」 跨越。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印染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