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加速,2025年玉米生產呈現顯著增長態勢。數據顯示,西北地區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玉米綜合產能提升至新高度。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雙輪驅動下,甘谷縣禮辛鎮以1.2萬噸玉米年產量、1.5萬畝訂單種植面積和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成為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樣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玉米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在禮辛鎮溝門村的千畝玉米田中,金黃的穗粒隨風搖曳。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當地與食品加工企業達成訂單種植合作,覆蓋1200畝核心產區。協議約定以每公斤高於市場價0.1元的價格收購優質玉米,同時配套回收秸稈用於飼料生產,形成雙向收益機制。這種模式使農戶種植面積較傳統分散經營擴大35%,預計年增收超480萬元。
面對西北乾旱氣候挑戰,禮辛鎮實施1.5萬畝旱作農業示範區建設。通過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措施,玉米單產從2023年的480公斤/畝提升至2025年預測的620公斤/畝。土壤檢測數據顯示,示範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17%,保水保肥能力增強25%。這種技術疊代使區域玉米抗逆性顯著增強,在極端天氣下仍能保持90%以上產量穩定性。
從田間到車間的全鏈條布局正在重塑當地農業格局。上游1.2萬噸玉米直接供應醋類加工產業,下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年產黃儲飼料突破4000噸。這種模式創造就業崗位350個,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超百萬元。數據顯示,全產業鏈附加值較單純種植階段提升4倍以上,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
2025年的實踐表明,甘谷玉米產業通過訂單農業、技術革新和產業鏈延伸三重驅動,成功破解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困境。隨著1.5萬畝高標準農田持續發揮效能,預計到2026年種植面積將擴展至2萬畝,帶動全縣農民人均玉米相關收入突破8000元。這種模式不僅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新路徑,更展現出現代農業在鄉村振興中的強勁動能,標誌著西北旱作農業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