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10.8億畝,但極端氣候導致的區域性洪澇災害仍威脅著糧食安全。在這一背景下,農業農村部與水利部於9月11日聯合召開專項工作會議,聚焦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治理,釋放出強化政策協同、提升抗災能力的重要信號。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中國農業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五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指出,會議指出,自去年啟動農田溝渠整治和平原澇區治理以來,全國已累計完成超12萬公里農田排灌渠道清淤修復,骨幹水利工程與田間設施銜接率提升至78%。然而面對近年頻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如2023年長江流域區域性洪災導致農作物受災面積達4500萬畝,現有農業基礎設施仍存在局部排水不暢、區域連通性不足等問題。農業農村部強調,將通過"水網一張圖"建設實現全國農田水利設施數位化管理,力爭在2026年前完成重點澇區治理全覆蓋。
針對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環境挑戰,會議提出三大核心舉措。首先建立全域溝渠動態監測機制,通過衛星遙感和地面巡查結合方式,精準識別13個糧食主產區的7.2萬處排水瓶頸點位。其次強化工程化建設標準,要求新建農田排澇設施設計防洪能力需達到"五年一遇"以上,並配套智能水情預警系統。此外創新引入群眾參與機制,在湖北、浙江等地試點"以工代賑+專業施工"模式,預計可帶動30萬農民就近就業。
為破解治理資金瓶頸,財政部已將農田水利建設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重點支持領域,並設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據測算,2025年相關項目總投資規模將突破800億元,其中40%用於老舊溝渠生態化改造和智慧灌溉系統部署。同時鼓勵社會資本通過PPP模式參與,目前已形成17個省級農業基礎設施REITs試點項目儲備庫。
來看,此次會議標誌著我國農業防災減災進入"精準治理+長效投入"的新階段。通過政策體系重構、技術標準升級和多方協作機制創新,預計到2025年底可新增抗澇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將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生產風險。這不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堅實基礎,也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