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焦炭行業在政策調控與市場博弈中呈現結構升級特徵,焦炭政策落地加速產能疊代,行業正處於政策引導與市場調節的深度融合期。以下是2025年焦炭行業政策分析。
政策成為重塑焦炭行業發展格局的核心力量,從能耗管控到產能治理的多重舉措,推動行業向綠色集約化轉型。2023年全球焦炭市場規模達到約2800萬噸,市場規模約180億美元。《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焦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預計到2030年,全球焦炭需求將維持在3000萬噸左右的平台期。現從三大方面來分析2025年焦炭行業政策。
強制性能耗標準築牢低碳底線。2025 年 4 月 25 日發布的《焦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 21342-2025)將於 2026 年 5 月 1 日施行,通過精準核算噸焦能耗數據與理論能耗模型,倒逼企業採用節能工藝,這一標準預計加速淘汰能耗超標產能,推動先進產能占比進一步提升。
產能退出與保供政策動態平衡。受 「反內卷」 政策與環保核查影響,4.3 米以下焦爐基本完成淘汰,截至 2024 年底全國累計退出焦炭落後產能約 4500 萬噸,其中山西退出量超 1800 萬噸,占全國總量的 40% 以上。同時秋冬季保供政策發力,預計第 4 季度焦炭產量將趨於回升,緩解階段性供應壓力。
煤礦核查政策調控原料供給。山西、內蒙古等 8 個主產地開展的煤礦核查工作,導致 523 家煉焦煤礦山第 3 季度焦精煤日均產量降至 75.7 萬噸,較第 2 季度減少 1.9 萬噸,原料端供應收緊間接影響焦炭生產節奏。
焦炭供需兩端呈現 「供應優化、需求剛性」 的特徵,產量穩步增長的同時,需求端受鋼鐵行業影響呈現階段性波動。從焦炭行業產業鏈來看,上游與焦煤、製造設備有關,下游應用領域則包含了鋼鐵行業、化工行業、電力行業等。其中,焦炭有超80%的市場需求來自下游的鋼鐵行業,比重較高。
國內供應端結構持續改善。2025 年 1-8 月,全國冶金焦化企業在產產能 5.63 億噸,焦炭累計產量 33332.2 萬噸,同比增加約 1000 萬噸,產能集中度與生產效率同步提升。9 月京津冀環保限產導致產量階段性下降,但隨後逐步回升,供應韌性凸顯。
進口市場彌補國內缺口。1-8 月我國累計進口煉焦煤 7260.75 萬噸,占煤炭總進口量的 24.2%,同比下降 8.01%,其中蒙古國焦煤進口 3574.65 萬噸,同比減少 9.0%。但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焦煤進口呈正增長,8 月蒙古國焦煤進口量超 600 萬噸,9 月甘其毛都口岸日通關量一度達 20 萬噸,進口回升緩解原料壓力。
需求端呈現剛性支撐與利潤制約並存。第 3 季度全國 247 家鋼廠日均鐵水產量約 240 萬噸,同比增加 10 萬噸,高爐開工率保持高位,1-8 月生鐵產量 57907 萬噸,對焦炭形成剛性需求,預計 2025 年焦炭表觀消費量維持在 4.4 億噸左右。但鋼廠行業盈利率僅在 58% 至 62% 區間波動,利潤壓力下啟動 2 輪焦炭調降,降幅達 100 元 / 噸至 110 元 / 噸。
庫存結構反映供需變化。三季度 247 家鋼廠焦炭庫存累庫 33.56 萬噸,230 家獨立焦化企業去庫 34.19 萬噸,港口焦炭庫存去庫 4.03 萬噸,全樣本庫存減少 20.46 萬噸,庫存壓力有所緩解,但第 4 季度需求進入季節性淡季,累庫風險仍存。
季度價格波動幅度顯著。焦炭主力合約價格由第 3 季度初 1400 元 / 噸漲至 1832 元 / 噸,現貨市場 7-8 月累計提漲 400 元 / 噸至 440 元,9 月調降 100 元 / 噸至 110 元 / 噸,10 月初再度提漲,10 月份累計上漲 100-110 元 / 噸,山西准一級干熄焦價格突破 1600 元 / 噸關口。
成本端提供強力支撐。原料焦煤價格持續走強,山西中硫主焦煤第 3 季度上漲 320 元 / 噸,柳林低硫主焦煤上漲 390 元 / 噸,山西呂梁 S<1 主焦煤從 9 月低點累計上漲 150 元 / 噸,原料成本占焦炭價格比重超 70%,山西焦煤平均成本在 850-950 元 / 噸,築牢焦炭價格底部。
政策與市場因素共同主導價格走向。「反內卷」 政策治理低價競爭,煤礦核查政策收緊供應預期,對焦炭價格形成托底。10 月 31 日焦炭主連期貨價格報 1770.8 元,較前一交易日下跌 11.0 元,漲跌幅 - 0.61%,當日最高達 1784.5 元,最低 1758.0 元,成交量 9455,今開 1774.5 元,反映市場多空博弈激烈。
後市價格預期區間明確。預計第 4 季度焦炭價格將在 1700 元 / 噸至 1900 元 / 噸區間震盪,11 月大機率呈現先強後弱格局,上旬受焦煤供應偏緊與鋼廠剛需支撐維持偏強,中旬後隨鋼材需求淡季到來可能承壓下行。
2025年焦炭行業在政策引導下實現結構性升級,價格在成本推動與需求博弈中呈現區間震盪,期貨與現貨市場的聯動性持續增強。未來,環保技術升級、產業鏈協同與終端需求改善將成為核心驅動力,焦炭行業正逐步向集約化、清潔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徑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