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2025年11月,我國新能源產業在技術突破與規模化應用中持續領跑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一,風電光伏總裝機突破16.9億千瓦,全社會綠電消費占比超30%,以「新能源技術特點及產業布局」為核心的綠色轉型成效顯著。這一進程不僅重塑了能源結構,更通過「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機制,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新能源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與新能源產業鏈,截至2025年8月底,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突破16.9億千瓦,達到「十三五」末期的3倍以上。在技術端,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為代表的「新能源+生態修復」模式,將不毛之地轉化為「能源綠洲」;白鶴灘水電站、「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等「大國重器」的投產,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實力。
產業鏈優勢體現在全球市場競爭力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穩居全球第一,超過50%的新能源汽車在華行駛;「十四五」期間,風電光伏產品出口累計為全球減少約41億噸碳排放,成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力量。
在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中,我國通過制定行業專項行動計劃、循環經濟政策及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形成「雙向發力」機制。截至2025年,全國已培育6400多家國家級綠色工廠,節能降碳成效顯著。例如,新一輪節能降碳行動推動重點行業單位產值能耗持續下降,而「新能源+」政策則激發了市場活力——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不僅在國內形成規模化產業集群,更成為外貿增長新引擎,帶動產業升級與綠色消費。
2025年數據顯示,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已升至19.8%,較「十三五」末期顯著提高,煤炭消費占比持續下降。這一「一增一減」的結構性變化,印證了綠色轉型的成效。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排污許可制度等制度框架,我國在守住生態底線的同時,推動新能源產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例如,風電光伏基地建設不僅提供清潔能源,還通過生態修復實現「能源綠洲」的雙重價值,展現了綠色發展的系統性思維。
我國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納入頂層設計,通過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構建起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這一制度框架既包括對高排放項目的嚴格准入,也包含對新能源產業的政策扶持,形成「降碳與增長協同」的路徑。截至2025年,我國以新能源產業為支點,推動全球碳排放減少超41億噸,彰顯了綠色發展的國際貢獻。
綠色動能驅動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5年的中國新能源產業,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規模化布局為支撐、以制度保障為基石,實現了從生態保護到經濟增長的「雙向賦能」。通過「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我國不僅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更為「十五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奠定了基礎。未來,隨著新能源技術的持續突破與全球產業鏈的深化合作,中國將繼續以綠色動能驅動高質量發展,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複製的實踐範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