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遭遇外遷衝擊
鞋是中國最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在今年3月歐盟正式取消針對中國皮鞋的高額反傾銷稅後,不少中國鞋企曾一度心懷憧憬,夢想著歐洲市場能夠再度紅火起來。然而,半年多過去了,期待中的市場熱潮似乎並沒有出現:全球對華鞋類產品的需求並沒有明顯增長,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訂單正在隨著產能的轉移,向中國的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拉美轉移。
浙江東藝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婉意說,歐盟幾年前開始對中國鞋徵收反傾銷稅時,對企業影響很大,因為當時受影響的鞋占了企業全部出口鞋的60%左右。但是,現在該比例已經下降到了30%以下,「這些出口量主要由其他國家和地區彌補上了」。
一些企業認為,歐盟之所以最終放棄反傾銷,並不全是因為世貿組織的裁定,更主要的,是不斷上漲的成本已經大大消除了中國普通皮鞋產品的競爭優勢。
在鞋的背後,是我國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出口增長整體價增量難增的客觀現實。海關總署10月中旬發布的前三季度貿易數據顯示,扣除價格因素,我國紡織服裝、鞋、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實際出口數量增長只有2.8%、3.2%和0.6%。
「市場放寬了,量卻難以上去,原因就在於國際競爭對手多了,強了。」紡織服裝出口大戶、江蘇匯鴻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蔣金華說。
在許多市場人士看來,鞋產業就像是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徙動態的一個信號燈——中國鞋年出口量超過80億雙,相當於為全世界人均生產了一雙多鞋,其中相當部分產量是由大規模甚至超大規模的外資代工企業完成的,而這些企業一直是全球產業轉移的「急先鋒」。
「2008年前後,一些代工企業確實出現了轉移,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規避歐盟反傾銷裁決等國際貿易摩擦和貿易壁壘。但是現在情況完全不同。大型代工企業的外遷、轉移,主要是因為國內生產要素價格持續攀升、影響到了這些資本的全球市場布局和盈利能力。」中國輸歐盟皮鞋反傾銷聯盟秘書長郭煒文說。
浙江台州喜得寶鞋業有限公司商務總監羅春元說,與近幾年成本不斷上漲不同的是,該企業的鞋在歐美終端市場上的價格並沒有變化,這也意味著生產商和貿易商一直在壓縮利潤空間,這並非長久之計。
「我們是本土企業,外遷不是第一考慮,但是那些跨國企業和外資代工廠就不同了,他們逐利動力更強、更習慣不斷全球轉移產能的生產模式,外遷自然會成為他們優先考慮的選擇。」羅春元說。
當外資中低端產能轉移成趨勢時,中國產業和企業應當如何應對?一些企業選擇通過內遷對應外遷。但在更多企業看來,低端產能的競爭已經沒有太多意義。未來一段時間內能否保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中端產能」,將是對中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