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機械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重型機械行業現狀分析
 重型機械 2013-06-20 11:41:13

  機械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重型機械行業是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的主要子行業之一,是從事大型、重型和成套、成線技術裝備的產業。重型機械屬於「母機」製造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先後實施,鋼鐵、電力、石化、煤炭等國民經濟主導產業不斷發展,重機市場需求規模表現出不斷收斂的緩增態勢。

  在國內市場方面,隨著整個基礎工業領域產能超飽和所帶來的投資效益不斷下降,重機行業傳統服務對象如有色、建材、電力等行業的裝備需求嚴重萎縮,行業內投資熱情大為下降,新建和技改項目同步減少。而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應用在國內尚處於發育階段。

  在國際市場方面,機械行業市場調查報告調查顯示,目前全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十分複雜,世界經濟在激烈的調整變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適應、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等矛盾越來越突出,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衝突導致世界經濟在復甦的進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必然影響投資熱情,造成需求下降。

  面對如此的內外部市場及產業環境,國內重機行業的五大上市公司——中國一重、二重重裝、中信重工、太原重工、大連重工等,在去年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五大公司公布的數據已能說明問題。這5家公司全部是國有企業,其中中國一重、二重重裝是歸屬於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央企。

  儘管市場規模呈現緩增的態勢,但企業普遍感到去年國內需求大幅度下降,應收帳款增幅較大,總體產銷增速回落,利潤率下滑。據了解,行業內有近1/4的企業虧損。

  對於後市的判斷,根據目前國內能源現狀,重機企業還要準備過苦日子,全行業需要增強危機感,準備過「緊日子」,並自覺地推進產品創新,加快結構調整。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國內重型機械裝備製造業總體形勢依然嚴峻,而目前國內高端製造領域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儲備不夠,跟不上國內外市場變化等制約因素亟待消除。

  事實上,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高新技術飛速發展,以及國際競爭日趨加劇,裝備製造業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產業格局調整、產業形態轉換的戰略轉型期。對此過程的認識程度及操作能力或許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生存狀態。

  擺脫困境各施手段

  今年要打破傳統思維的「枷鎖」,在轉型升級上有所突破,全力以赴保證不虧損。二重重裝在上市不到一年時間即推出了50.72億元的定向增發計劃,但由於遭到市場「圈錢」質疑,最終逾期流產。太原重工在發布業績虧損後,計劃發行10億元短期融資券。該部分短期融資券所募集資金將用於替換部分銀行借款。

  顯而易見,對於「五大」中的多數企業而言,「輸血」不僅是階段之需,最好是持續不斷。但從市場表現來看,「輸血」並不能使公司保持健康,反而使企業產生了嚴重的依賴心理甚至惰性。

  面對證券市場的低迷,企業一方面想方設法解決資金之困,另一方面也在將注意力轉向內部的降本增效。近日,二重重裝正式啟動班組降本增效項目年活動,將該活動看成是完成今年經營目標的重要支撐措施。

  在推出新產品刺激市場方面,幾家公司都有所動作。去年,由中國一重和上海交大合作的「巨型重載鍛造操作裝備」研製成功。二重重裝福清核電項目冷卻劑泵用密封室鍛件也通過用戶聯檢,其力學性能、晶粒度等指標完全滿足技術條件要求,一次性合格,標誌著國內最大的核電含銅鋼鍛件研製成功。中信重工成功研製世界最大齒輪箱。

  此外,著力拓展國際市場,積極推進國際化戰略,成為了「五大」企業應對國內市場疲弱狀態的重要手段。

  運營方式決定未來

  應該說,重機行業大部分國企的發展模式主要是以投資擴張來跟隨投資拉動所產生的需求。近10年來,通過實施IPO,重機企業大規模的技改投入相當普遍。而受市場低迷的影響,目前開工率比較低,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由「4萬億(元)」帶來的短期「繁榮」效應,使企業對產能擴張起到了更強烈的刺激作用,造成產能總體嚴重過剩,企業資產負債率高,總投資貢獻率比較低,投資效益低下。業內人士對此的評價是,在現有機制下,國有企業仍無法擺脫依靠國家政策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宿命。

  事實上,國內五大重機公司的硬體水平即使與那些國外著名的公司相比,也不遜色。但在軟體投入方面,在為客戶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方面差距巨大。當強大的「加工車間」,面對變化的市場而無用武之地,收不到加工費時,企業就顯得一籌莫展。

  當前,裝備製造業賴以運行的技術和社會環境,以及客戶需求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整個工業流程完整項目中,用戶的關注點不是項目中單個零部件,而是整體項目功能是否滿足需求。在工業領域,專業化系統服務成為消費趨勢,這就需要企業向用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從主機供應商向成套服務商轉型。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重型機械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