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利因素
國際社會的節能減排壓力驅動國內節能行業發展
國際競爭環境的變化對我國工業節能降耗構成嚴峻挑戰。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博弈日趨激烈,綠色貿易壁壘正在加速形成,一些已開發國家對出口國產品的能效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全球範圍內發展綠色經濟、倡導低碳生活越來越受到重視並逐漸成為新趨勢。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協定書》的通過和實施,為國際溫室氣體排放單位交易市場的創建提供了法律基礎。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1997年的《京都協定書》從法律上為工業化國家設定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目標,共同設計了三項創新機制來幫助工業化國家實現約束性減排目標,並促進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排放交易機制、清潔發展機制和聯合國履約機制。2009年的《哥本哈根協議》就已開發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並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
由此,國際社會對節能減排的壓力明確轉變為國內節能減排的動力。
我國工業的轉型升級為節能降耗提供良好契機
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階段,工業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持續增加,能源消耗巨大,國家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要求工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同時,實施能源消耗總量控制,也將對工業發展形成硬約束,為工業轉型升級、節能降耗提供良好契機。
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07年頒布了新的《節約能源法》,同時,相關部委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勵政策以推動節能服務行業發展。此外,《「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將2015年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作為約束性指標,並把節能目標的達成列為地方政府、重點企業業績考核的重要因素。
我國重視工業節能技術的發展及推廣應用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快工業節能技術推廣應用。在鋼鐵、有色金屬、石化、煤炭等重點耗能行業推廣重大節能技術,加快傳統生產設備的大型化、數位化、智能化、網絡化改造。節能技術的的發展重點將在於發展智能化平台,對能源信息進行識別、定位、追蹤、監控,為能源管理提供基礎數據和智能工具保障,幫助企業儘快實現「管理級」節能,實現自上而下的科學的節能決策,達到企業全面節能效益。
我國節能減排目標清晰化及要求趨嚴
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數據,2012年中國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為36.2億噸標煤。若以未來十年年均增長2億噸標煤能源消費量的速度推算,到2015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將達40億噸標煤以上。煤炭消費持續增多可能使得「我國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15%」的對外承諾無法兌現,需要通過結構調整及節能改造挖掘潛力降低能源消費量。
隨著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清晰化及要求趨嚴,鋼鐵冶金、有色金屬、石化、建材等重點耗能行業的企業逐步認識到其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能源管理的全面掌控,而僅僅從生產環節的「動力流」入手,實施一重節能,以及局限於生產流程能源數據分析的二重節能,都將能源信息孤立於企業內部其他業務流程,忽視了信息集成對能源管理的重要性,而數位化、智能化、網絡化的全集成能源管理系統平台能夠滿足企業進行全面能源管理,實現「管理級」節能的需求。
2、不利因素
節能理念相對落後
工業能效解決方案屬於定製化產品,只有根據企業所處的行業特點及所處不同發展階段特點,採用相適應的解決方案,才能使節能收益最大化。但目前我國多數企業的節能理念相對落後,對節能產業鏈的理解不夠全面和深入,仍停留在生產環節的「動力流」節能層面,未能認識到「信息流」、「管理流」節能的必要性,這給一些節能服務企業的業務拓展帶來一定困難。
節能技術有待提高
集「動力流」、「信息流」、「管理流」於一體的三重節能服務代表了工業節能服務市場的發展主流,其業務鏈條更加完整,客戶粘性更強,但對節能服務商技術提出較高要求。目前,我國節能服務行業總體技術裝備水平不高,企業技術創新水平不強,具備信息全集成技術能力、能夠提供綜合型的能效解決方案的服務商較為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節能服務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行業內企業規模較小
工業能效管理業務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行業內企業基本處於快速發展期或成立初期,多數企業規模較小,市場較為分散。規模較小的企業不具備同時開展集成「動力流」、「信息流」、「管理流」三重優勢的綜合能效管理業務的實力。同時,由於工業能效管理項目的實施需要墊付大量資金,對從事該業務的公司的資金實力要求較高,規模較小的企業面臨融資壓力。因此,企業規模較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業能效管理行業的發展。
相關工業節能行業信息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工業節能行業市場深度調查及投資潛力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