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是企業快速發展的一種方式,農資企業也不例外。目前正處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期,農資行業經過近些年的發展,目前也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困境,可以說併購、資源整合是行業發展中的必然。
8月3日,世紀陽光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與俄羅斯阿康公司在山東臨沂遞交簽約書,受讓俄羅斯阿康公司持有的紅日阿康公司全部股權。完成後,世紀陽光擁有目標公司全部股權,並間接擁有紅日阿康以及山東中富、臨沂羅莊及臨沂鼎瑞各自約50.5%股權。
擁有 50年發展歷史的紅日阿康被收購,是中國化肥行業的一件大事。而更引人關注的是,這起併購或許只是中國農資行業重大變革的一個縮影。7月18日,新洋豐公告收購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51%股權;9月8日,史丹利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安徽恒基種業35%股權……
一場併購能否讓企業換一種活法?
世紀陽光集團收購紅日阿康註定要排在2016年中國化肥行業熱點話題排行榜的前列。
一家是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的上市公司,擁有亞洲最大的露天矽鎂複合肥原料礦,兩大主營業務涉及新材料鎂合金產業和生態肥料產業;一家是擁有 50年發展歷史的老字號肥企,在中國肥料行業最早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並享有「氯化鉀低溫轉化法」國家專利。山東紅日阿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沈世捷在併購完成後表示:「我們不但要傳承世紀陽光集團『責任制文化』和『負總責』理念,我們也要弘揚紅日的優良傳統和紅日精神,『新紅日·新夢想·新財富』將是全體紅日人及所有合作夥伴的共同追求。」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紅日」確實有實現「新夢想」的資本。世紀陽光集團收購紅日阿康公司後,「紅日」將與現有的江蘇龍騰化工有限公司、江蘇湛藍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連雲港綠滴肥料有限公司以及江西天瑞豐收化工有限公司形成合力,在國內形成輻射南部、中部、北部地區的生態肥料產業基地,年產能突破400萬噸,基本覆蓋國內市場。
逆境求存,併購或是被併購之間的關係也許並不重要,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應是企業能不能健康的生存。紅日阿康併購案像是一場大戲的開鑼,而在它身邊也不乏其它的聲音匯成交響。
上半年,新洋豐收購江蘇綠港完成向現代設施農業布局並引入華大科技合作育種,同時通過澳洲農場完成海外布局,並投資成立洛川新洋豐果業延伸下游產業鏈。行業認為,未來的新洋豐將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化肥企業,而是現代化綜合性農業高科技企業。未來綠港可以藉助新洋豐的渠道和資金支持,快速推廣其現代化種植模式,形成規模化生產,進而提升盈利空間。
此外,史丹利於近期收購安徽恒基種業35%股權。恒基種業主要從事種子培育、經營業務,參股種企成為史丹利打通農資一體化的重要一環。史丹利在2015年制定了向農業服務商轉型的發展戰略,本次參股恒基種業將進一步完善其農資一體化服務平台,提升公司在農業服務領域的綜合競爭實力。
農資企業間的頻繁併購不僅令人側目,也讓人心懷疑慮:併購究竟能不能成為解救企業的靈丹妙藥?
對此,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毛國斌表示:「併購是企業發展的一種模式,尤其對上市公司來說是一個好的題材和轉型點。但併購也需要一定的成本,不單是資金成本,還有技術和管理成本。如果技術和管理不到位,併購後很難去盤活,這樣還會影響企業本身的運營效率。化肥企業併購相關行業是為了更快地轉型,但跨入陌生領域,如果關聯度不高的話,也很難做出業績。」
毛國斌強調:「化肥行業的併購應該關注同業併購,但目前還不是一個好的時機。行業整體呈現產能過剩的狀態,小企業眾多且技術落後、環保投入較低,只有通過市場淘汰落後產能,推動有技術和成本優勢的企業整合併購,行業才有發展,如果在低迷期盲目併購或許只是換了一種活法。」
無論看好或看壞,紅日阿康已經以全新的面貌向市場走來。無論願與不願,一場農資產業大規模整合的序幕或將就此掀開。
兩種力量推動行業加速整合,能否優化資源?
中國農資企業間的併購並非新聞,而紅日阿康這樣的標誌性企業被收購卻能引發強烈反響。有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行業中的 「大動作」併購很少,而處於行業低谷期的農資企業對併購話題的敏感程度也有所提高。西南大型磷肥企業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提出:行業發展不會止步,資本運作也不會停止。一個時期的沉寂是更加激烈變革的前兆。
對此,中鹽安徽紅四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國慶表示:「在關注行業併購時,有兩個重點要尤其注意。一個是明確整合目標,另一個是擅於利用宏觀政策和市場助力。」
陳國慶認為,國內農資企業併購和同行業跨國併購具有共同點:都是擴大規模、增加業務板塊、補充技術儲備、提高市場占有率的一種措施。併購的方向主要集中於先進技術、資源產能和目標市場。
國內農資企業下一個併購潮將顯現什麼樣的特點?陳國慶認為,在上一個發展周期,國內許多農資企業通過一系列的兼併重組實現了規模和效益的崛起。部分企業持續兼併區域內國營民營企業,整合上市公司,掌握大量優質資源,改變了混亂的市場格局,優化了資源配置,既擴大了生產規模,也盤活了一個產業。當時的兼併有行業政策的背景,也有地方政府的推動,符合行業在特殊時期的發展需要。
而在未來,行業兼併或許將增加更多的市場色彩。陳國慶表示:「中國化肥行業的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從2015年開始,化肥這一傳統『特殊產業』的相關保護性政策逐漸取消,一些企業的弊端和弱點逐漸顯現,市場的風雨剛來,誰能活下去,誰要被淘汰,需要時間檢驗。與此同時,雖然行業內的兼併不斷湧現,但兼併的規模還不大,並未對行業格局產生根本性影響。很多有實力、有理想的企業仍在觀望,希望在合適的機會以最有利的條件拿下有價值的優質企業。」
汽車行業、IT行業、網際網路行業這些走在前排、市場化程度高的行業用自身的發展軌跡告訴我們一個行業發展到成熟階段會是怎樣的景象。小企業、小市場,最終會被若干家大企業和一個完整的大市場所取代。在陳國慶看來,隨著市場化程度加深,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化肥行業的企業數量會減少,龍頭企業將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行業內的兼併重組才剛剛開始,依託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中字頭』『國家隊』或將在其中占據重要位置,一批具有極強綜合競爭力的集團企業將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三重利好掀起併購潮,或引發馬太效應?
多年前,一位國家龍頭化肥企業負責人在回答併購重組的意義時曾著重強調:併購重組,可以不斷進行資源整合和有效配置,不斷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不斷盤活存量資產實現解困脫困。而這三點正是當前中國農資業亟須解決的重點課題。
近年來,農產品價格低迷,化肥行業產能過剩加劇、總需求放緩,這些不利因素導致行業整體利潤增長空間不斷地受到擠壓,併購和外延式擴張成為企業實現增長的重要途徑。特別是近期農化行業併購空前活躍,併購項目的數量和金額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對此,成都雲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曉霞表示:「併購熱產生的大背景是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併購整合一方面是行業形勢所迫,另一方面,企業自身發展亟須轉型升級、重塑經營結構,實行從生產到銷售或從銷售到生產的擴張,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綜合競爭力。」
劉曉霞還認為,「通過併購一方面可提高企業在技術、人才、品牌等一個或多個方面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優秀的資源向有先進管理經驗和市場操作經驗的企業匯聚,將提高整個行業的集中度。在市場競爭中,一些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願望比較強烈,既有併購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實力,一些產能落後、不具備競爭力的企業被淘汰,它們是潛在的併購對象,為龍頭企業開展併購創造機會。龍頭企業通過併購整體競爭實力進一步提升,將快速實現基礎市場的擴張,迅速從局部市場擴張到全國市場,甚至是走向世界。」
事實上,在近年來的農資企業併購中,不乏可供借鑑的成功案例。2014年六國化工以增資擴股方式實現對中元化肥的戰略收購,完成了六國化工直面華北市場、中原市場大門的複合肥生產研發基地布局。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東奎表示:「六國化工併購中元化肥是公司戰略轉型,兼併有利於改善中元化肥資產負債結構,盤活中元化肥的產能資源,提高六國化工的總體生產能力。同時更有利於完善六國化工的產品結構,推動六國化工多品牌、多渠道的密集分銷,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徐東奎強調:「併購的核心是發展。企業併購重組並不是簡單的追求擴大規模,而是優勢互補,提高創新能力,擴大營銷網絡,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而最關鍵的一點,是通過兼併強化自身,為農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企業的成長一般通過兩種方式,其一是內部積累持續發展,另一種是兼併收購外部擴張。成功的併購可以有效地把外部資源內部化,使企業得到跨越式的發展。中國的農資行業在經過一輪的快速發展後,企業發展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化,或將引發馬太效應。優勝劣汰,市場自然法則。龍頭企業憑藉其資本、技術、管理優勢正在蓄勢擴張,行業的併購有望實現新一輪提速,強者愈強,產業集中度將提高,市場競爭也將進一步加劇。
併購新思維:立足農資又尋求跳出農資
世紀陽光集團收購紅日阿康是標誌著對其肥料板塊的產業布局基本完成,也成為同業併購的典範。新洋豐公告收購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將打造一個市場布局合理、多功能、專業化、國際一流的現代農業綜合性企業,通過收購整合優勢,建立起完備的供應鏈,提高在行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史丹利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安徽恒基種業,打通農資一體化重要一環,將進一步完善公司農資一體化服務平台,也體現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而進行的農業產業鏈上的布局。更多相關行業信息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農資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
可見,在行業經過一輪的發展後,企業的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在轉型過程中,農資行業併購潮已掀起,且農資行業的併購並不盲目,眼界更寬廣了。無論是同業併購的互補,還是延伸產業鏈的跨行業併購,企業都在立足農資,跳出農資,立足化肥,跳出化肥,突破自我,在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