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 內容詳情
2014年我國農資行業技術特點分析
 農資 2014-12-11 15:32:11

  美國農民基普·湯姆(KipTom)是第7代家庭農場主,他的農場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大豆,他同時也在進行玉米育種和數據處理方面的工作。

  現年59歲的湯姆扮演著農場主和首席技術官的雙重身份。他說,他的曾曾祖父在農場中趕著一頭驢幹活,現在農民卻有了各種傳感器、來自衛星的GPS數據、在自動駕駛的拖拉機上配備的蜂窩式數據機、以及通過iPhone應用進行的灌溉作業。

  據農資行業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小型家庭農場衰亡的趨勢已經持續多年。但是,現代技術為湯姆這樣的農場主提供了生機,讓那些依靠土地為生的人們重見希望。這些技術有望幫助他們與農業巨頭展開競爭。在過去,「擁有1000英畝土地的農場主能夠過上不錯的日子,」湯姆說道。「但是,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能持續多久。」

  湯姆的農場擁有轉基因作物以及基於雲端的系統,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配備無人機,湯姆先生可能暫時還沒有使用低軌衛星雷射技術的打算。所有這些裝備都將自己收集到的數據傳回雲計算系統以供分析,該系統是湯姆農場從孟山都以及其他公司那裡租借使用的。

  「有些農場主仍舊認為技術意味著實際的事物,比如更強的馬力或者更多的肥料,」湯姆先生說道。「他們沒有意識到,今天的技術是指對信息的加工利用。」過去數年,農作物價格下跌接近5成,「而我的增長來自於其他沒有採用技術手段的農場主讓出的市場空間。」

  通過一台自動駕駛的美國強鹿聯合收割機,湯姆農場的員工厄尼•伯布利克(ErnieBurbrink)正通過他的iPad實時將每英畝作物的濕度、毛收穫量以及淨收穫量數據進行處理,隨後將其中的重要數據通過無線數據機傳送到伺服器,以便對來年的種植情況進行分析。

  湯姆農場目前擁有25名員工,包括6名家庭成員,農忙時節可能擁有最多600名臨時員工。「如果遇到好的年景,像這種規模的農場可能產生超過5千萬美元的收入,」湯姆說道。他不願透露利潤率,但是他指出,與很多行業相比,農業的利潤率偏低。回望過去的一年,他表示,得益於更好地對數據進行分析,他將自己的年投資回報率從之前的14%提高到了21.2%。而對於其他技術的利用,比如不同灌溉率以及自動化農機方面,則為他貢獻了另外4%的回報。

  許多像湯姆一樣的農場主都對擁有他們數據的大公司心懷戒心。湯姆與孟山都這類大型企業共享了部分信息,但是他對公司在數據保存方面的政策仍然格外謹慎。他也對計算技術如何影響農場的未來憂心忡忡。

  一些人從中獲益,而另一些人卻由此遭受損失。這些應該歸功(或歸罪)於矽谷,他們的發明讓一些用於完成工作的陳舊方式面臨淘汰。在採用了最新技術之後,湯姆的農場不斷擴張,從20世紀70年代的700英畝,變成了今天的20000英畝。但是,這是通過對鄰近農場進行吞併帶來的結果。

  此外,在技術方面的投入也超過了很多小農場主的承受能力。像美國強鹿(JohnDeere)及AGCO這樣的農機裝備製造商正在為他們的播種機、拖拉機和收割機具配備各種傳感器、計算機以及通訊裝備。一個用於收割少數幾種作物的農機在2000年的售價可能在6.5萬美元左右,如今,在添加了各種信息技術之後,其售價增加到了50萬美元。

  「在頗具規模的農場裡,我們看到生產力有了大幅提升,」農業部經濟學家戴維•舒墨佛尼格說道。「並非由於那些小規模農場不能提升自己的生產力,而在於他們無法負擔提升技術裝備的投資。」

  還有另一重風險。在儘可能大的範圍內種植單一作物能夠最大限度利用自己在技術方面的投資。而那些多樣化種植農作物和養殖牲畜的農場主需要多種不同系統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在沒有技術輔助的情況下,小型農場主同樣能夠只種植單一作物,但是他們無法從規模經濟中獲益。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農資相關研究報告
農資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