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農業裝備生產和使用大國,但90%以上的國產農業裝備為中低端產品。通過對我國農機裝備行業現狀分析了解到,我國農機裝備行業亟待政策支持。
我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63%。雖然整體而言,我國農業機械化率與已開發國家相差不大,但是在細分領域如農業植保,我國目前植保機械化滲透率不超過3%,而美、日已開發國家均達到50%。此外,我國農業機械以中低端拖拉機、收割機為主,總體技術含量、產品質量不高。
而我國農業信息化起步較晚,基礎設施薄弱,總體水平不高。且我國農業信息服務還僅僅局限於農業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傳播,對農業市場供求信息的傳播利用不足,且農業資料庫資源少、質量低,而且時效性、共享性、開放性也較差。
12月22日從工信部獲悉,工信部、農業部、發改委印發《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旨在促進我國由農機製造大國向農機製造強國轉變,增強農業機械有效供給能力,提升我國現代農業生產水平。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農機裝備品類基本齊全,滿足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需求,基本滿足主要經濟作物生產關鍵薄弱環節機械化需求。畜牧業、漁業、果菜茶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及山區丘陵等領域部分生產環節無機可用的局面得到明顯改善;大型高效、精巧靈活、多功能、信息化、智能化裝備依賴進口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初步形成核心功能部件與整機試驗計量檢測開發和協同配套能力,關鍵零部件自給率達到50%左右;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重點農機產品可靠性較「十二五」提升50%以上;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區域主要農作物農機化技術模式基本建立;開展農機領域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在重點主機產品、關鍵零部件領域分別形成2-3個知名品牌;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
行動方案提出,通過實施主機產品創新、關鍵零部件發展、產品可靠性提升、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農機農藝融合等五大專項,實現農機裝備製造能力提升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以「網際網路+」技術為支撐,在農機行業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集成先進位造技術和信息技術,鼓勵企業開展可靠性控制和監督活動,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縮短生產周期。對農機企業的設計、生產和設備控制實現從上到下的智能整合,實現靈活的規模化生產。建設現代化農業裝備智能工廠,有效提高產品的製造精度和穩定性。完善農機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農機產品技術標準,實現動力機械與配套農具、主機與配件的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開發生產。加強農機評價與應用標準基礎研究,增強農機農藝融合標準有效供給,促進農機作業標準化水平提升。鼓勵農機企業制定內控標準,用標準提升推動產業升級。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提高國際標準轉化率,實現國內農機產品標準與國際同步發展。
行動方案還強調,鼓勵社會資本設立農機產業發展創新基金,在高端裝備研發、信息化應用、精準、智能和智慧農業等方面提供支持。重點扶持行業大型骨幹企業、特色企業。引導促進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對農機裝備的持續投入,建立包括產業資本、風險資本、金融資本、民營資本的多元化投融資渠道。鼓勵開展大型農機產品融資租賃。鼓勵金融機構向符合產業政策的農機裝備產業項目提供信貸支持,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向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投資。對企業兼併、收購、重組予以政策支持。
從我國農機裝備行業政策分析形勢來看,加快實現我國農機裝備產業升級,研製與應用適合我國國情和現代農業生產要求的農機裝備,是提升我國農機裝備產業整體素質、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緊迫需要,是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更多相關農機裝備行業政策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農機裝備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