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推動了器官移植治療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許多瀕危病人獲得了生機,同時帶動了免疫調節類藥物市場的增長。現對2017年免疫抑制劑市場現狀分析。
據了解,免疫抑制劑是對機體的免疫反應具有抑制作用的藥物,能抑制與免疫反應有關細胞(T細胞和B細胞等巨噬細胞)的增殖和功能,降低抗體免疫反應。目前被廣泛應用於器官移植抗排斥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
目前在臨床上應用的免疫抑制劑主要有四大類:一是化學合成抗代謝劑和烷化劑;二是腎上腺素皮質激素藥;三是生物免疫抑制劑;四是抗生素類。
器官移植作為器官衰竭治療的最後有效手段,在中國的需求很大,因為這是很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此外,業內人士指出,作為「特殊用藥」的免疫抑制劑,利潤較之普藥也更為豐厚,且市場進入者較少。器官移植患者需要在移植後終身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器官移植病人出院後第一年的藥物費用高達20萬元,以後逐年遞減,但最低一年也要維持在5萬元左右。由此可見,免疫抑制劑市場是一個總量持續擴大的市場,與心血管用藥等市場相比,競爭環境要好得多。
據2016-2021年中國免疫抑制劑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了解,免疫抑制劑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霉酚酸酯(MMF)、他克莫司(FK506)、環孢素(CsA)、抗胸腺細胞免疫球蛋白、沙利度胺、西羅莫司、咪唑立賓、硫唑嘌呤(Aza)、雷公藤多苷等。目前,由於免疫抑制劑毒性大,不良反應多而嚴重,臨床一般採用聯合用藥。據IMS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環孢素占據中國市場87%的份額。
而最新的2009版國家醫保目錄中,免疫製劑類增加了一位新成員:麥考酚鈉,瑞士諾華製藥的米芙就是該類分子名下的唯一產品。此前,米芙已在包括瑞士和美國在內的91個國家獲得了上市批准,2009年正式在中國上市。米芙能進入新國家醫保目錄除了療效因素,也是諾華在該領域苦心經營多年的結果。
據業內人士介紹,羅氏、安斯泰來和諾華3家企業占據著中國主要的免疫抑制劑市場,這3家企業也在積極推進中國的器官移植。
據數據統計,羅氏製藥生產的霉酚酸酯(MMF,商品名為驍悉),2009年的銷售額為7億元人民幣,安斯泰來的普樂可復在2009年的銷售額僅次於驍悉,銷售額達到了6億元。諾華製藥的新山地明在2009年的銷售額為2.5億元。
由於免疫抑制劑領域准入門檻高,目前外資列強主導市場,由於免疫抑制劑類藥物價格昂貴,除了療效外,能否進入醫保目錄顯然成為影響產品銷售的關鍵因素,米芙的上市則是諾華進一步完善該領域產品線的重要步驟。目前諾華在免疫抑制劑領域已擁有新山地明、舒萊、米芙。由此可見,在2009年落後於安斯泰來和羅氏的諾華,正奮起直追。
眾所周知,新型免疫抑制劑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器官移植手術的成功率,中國人體器官移植總量居世界第2位,器官移植手術的水平也處於領先地位,這意味著對該類藥物的需求將越來越大。
目前,中美華東製藥有兩隻仿製免疫抑制劑:賽可平和新賽斯平,這兩隻產品的銷售額都沒有超過2億元,由此可見,外資企業仍占據主導地位。
看到該領域可觀的利潤後,國內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也躍躍欲試:華北製藥(霉酚酸酯+田可+宜欣可)和海正(福美欣+素能)也相繼推出了自己的產品。隨著中國器官移植的規範,國內參與到免疫抑制劑市場競爭的企業將越來越多。
據數據顯示:2009年免疫抑制劑市場規模為23億元,而2006~2009年4年的複合增長率為15%,其中2007年為8.3%,2008年14.56%,到2009為22%,增長呈加速態勢。
據美國IMS數據顯示,2014全球500強暢銷藥品市場中免疫調節藥物達到了150億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長了2%左右。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開展器官移植手術的國家,國內器官移植手術量的提升,帶動了器官移植患者終身需要服用的免疫抑制劑藥物市場的快速擴容;而免疫抑制劑藥物的使用也是器官移植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相關研究分析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免疫抑制劑已達到100億元市場規模;2008年~2014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3.03%。
2009《國家醫保目錄》中收載的免疫抑制劑藥物有他克莫司、西羅莫司、嗎替麥考酚酯、麥考酚鈉、環孢素、咪唑立賓、硫唑嘌呤、雷公藤多苷。從2014年國內重點城市公立醫院免疫抑制劑用藥統計數據來看,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物占據了免疫抑制劑總用藥金額的86.62%。
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重點城市公立醫院免疫抑制劑終端用藥已達到了16.23億元,同比上一年增長了11.19%。免疫抑制劑類藥物的終端特點是市場集中度比較高,醫院免疫抑制劑化藥市場排序前五位的品種占據了這一類藥物90%的市場份額。其中,居於第一位的是他克莫司,隨後是嗎替麥考酚酯、環孢素、來氟米特和麥考酚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