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廚垃圾,俗稱泔腳,又稱泔水、潲水,是居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生活廢物,極易腐爛變質,散發惡臭,傳播細菌和病毒。餐廚垃圾主要成分包括米和麵粉類食物殘餘、蔬菜、動植物油、肉骨等,從化學組成上,有澱粉、纖維素、蛋白質、脂類和無機鹽。現對2017年我國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我國城市餐廚垃圾產生量不斷增長,大中城市餐廚垃圾產量驚人,重慶、北京、廣州等餐飲業發達城市問題尤其嚴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餐廚垃圾處理產業剛剛起步,尚未成熟。縱觀全局,產業發展過程中將會遇到怎樣的困頓?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關鍵?
根據清華大學環境系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及資源化研究所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城市每年產生餐廚垃圾不低於6000萬噸。相比於生活垃圾處理,餐廚廢棄物處理起步較晚。經過幾年的沉澱,目前剛取得初步進展。但是,在我國餐廚垃圾的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亟待完善。
在北京工商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任連海看來,餐廚廢棄物處理經過轟轟烈烈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在幾大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改善:第一、政策方面尤其是地方政策得到巨大的完善。
第二,有效遏制了餐廚廢油回餐桌的問題。第三,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難度和環境影響明顯降低。第四,市政管網堵塞問題得到緩解。第五,通過五年的摸索和工程實踐,探索了一些成功的技術路線和發展模式。
不過,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各地對餐廚垃圾管理缺位,法規滯後,執法困難,造成餐廚垃圾收集無序、處置任意,嚴重影響了城市環境,給人民群眾健康帶來隱患。
一是處理技術工藝要求高。由於我國餐廚垃圾組分複雜,含水率高達80-90%,油脂含量也達到了1.5-3%,黏度大,干擾性固相雜質多,特性和數量難以預見,有機質分離困難,對規模化處理產生了一定的技術困難。
二是運營模式有待探索。餐廚垃圾收不上來,正規處理企業無米下鍋,這是我國許多地方在餐廚垃圾處理過程中所面對的難題。另外,由於餐廚垃圾處置多數是公益項目,處理企業的資金從哪裡來,如何盈利,也是整個模式中比較關鍵的問題。
任連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曾表示,我國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總體上講還處於起步階段,有以下特徵:首先是管理政策欠缺;其次是技術路線單一;三是運營模式不成熟;四是產生者責任延伸機制;五是行業發展不規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這些問題在「十三五」期間能否得到解決,是影響餐廚垃圾處理進度快慢的重要因素。
2016-2021年中國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表明,從2011~2015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實施了多項行動計劃,對於餐廚行業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我國大的餐廚垃圾發展氛圍基本上已經形成。很多城市也出台了相關的政策,包括江蘇、山東、河南等地的城市,把處理餐廚垃圾內容列入了年終考核。
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社會參與、集中收運和專業處置一體化」的方式,勢必會逐漸形成合理的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產業鏈,提高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和無害化水平。
同時,在倡導文明餐飲消費的同時,有必要對餐廚垃圾處理實行全程監管,對餐廚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對餐飲企業產生的餐廚垃圾實施集中處置和市場化有償收運處置機制,從而打造安全健康的餐飲消費保障體系,這對建設「兩型社會」,提高環境質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外,作為兼具經濟效應與社會效應的產業,打破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的壁壘至關重要,需要從三大方面入手:
一、政府關係。與政府關係的好壞,會對企業的中標機率產生較大影響。
二、資金實力。目前國家對PPP模式的大力推廣,無疑為建立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帶來了新的希望,實施PPP項目,參與企業方可考慮組建聯合體進行優勢互補以解決資本或技術問題;要善用多種融資方式,合理分配項目風險。
三、技術實力。餐廚垃圾處理主要有四種工藝路線:生產飼料、好氧堆肥、厭氧發酵、製造生物柴油,其中,厭氧發酵是目前應用最多的技術,預計也是未來餐廚垃圾處理的主流技術。